科學人 7月號/2017 第185期

科學人 7月號/2017 第185期

  • 雜誌名稱:科學人    新功能介紹
  • 刊別:月刊
  • 出版地區:台灣
  • 語言:繁體中文
  • 出版日期:2017/06/28
  • 定價:280
  • 優惠價:9526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封面故事

【多重宇宙很量子】


許多宇宙學家現在已經接受多重宇宙這個不尋常的概念,我們的宇宙似乎只是這個更大結構的一小部份。這幅圖像有眾多宇宙,所有我們視為大自然根基的物理定律在不同宇宙裡有不同面貌,例如,各宇宙可能有不同型態與性質的基本粒子。
多重宇宙這個概念,源自科學家假設早期宇宙經歷急遽膨脹的理論。在這段「暴脹」時期,某些區域的急速膨脹比其他區域早結束,形成所謂的泡泡宇宙,就像在滾燙的沸水中產生泡泡一樣,我們的宇宙只是無限多顆泡泡之一。
我們的宇宙僅是更大結構的一小部份,這個概念其實沒聽起來的稀奇古怪。科學家已多次認識到,世界遠比我們看見的大上許多。不過由於泡泡宇宙的數量基本上無限制,多重宇宙的想法確實浮現出一個重要問題:它似乎抹殺了該理論的預測能力,而這是任何有用的科學理論的核心訴求。這可從暴脹理論的創始者之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古斯(Alan Guth)的話看出,他曾說:「在永恆暴脹的宇宙中,任何可能發生的事一定會發生;事實上,它將發生無限多次。」
在單一宇宙裡,事件發生次數是有限的,科學家可以比較一件事與另一件的發生次數,計算出該事件發生的相對機率。但在多重宇宙,每件事可重複發生無限多次,比較發生次數來計算相對機率的方法,顯然行不通,因為每件事發生的機率都相同。你可以隨心所欲預測任何事,而且必定在某個宇宙中實現,但這不能解釋我們的世界會如何演變。
長久以來,該理論欠缺預測能力這件事明顯困擾物理學家。諷刺的是,包括我在內的一些研究人員現在理解到,描述微小粒子行為的量子理論雖然與多重宇宙的想法形成鮮明對比,卻可能為我們點明解決之道。永恆暴脹多重宇宙的宇宙學圖像,或許在數學上等價於量子力學中用來解釋粒子似乎同時位於多處的「多重世界」詮釋。正如下文所述,這兩種理論之間的關聯,不僅解決預測能力問題,也可能揭開時間與空間的驚人真相。

測量蹦出多重世界
當我重新審視量子力學的多重世界詮釋後,便興起把這兩種理論互相對應的想法。多重世界詮釋是為了解釋量子力學的某些怪異現象。在非直覺的量子世界中,因果的運作機制與巨觀世界迥然不同,任何物理過程的結果總以機率表達。
根據我們在巨觀世界中的經驗,當一顆球拋出後,我們可以憑著它的起點、速度和其他資訊來判斷落點。但如果那顆球是量子粒子,我們只能說它有機會掉落在此處,也有機會掉落在其他地方。即使我們探知更多關於球或氣流的詳盡資訊,也無法避開這種機率特性,因為那是量子力學的本質。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拋出同一顆球,它有時會落在A點,有時則落在B點。這項結論看似弔詭,卻是經過大量實驗驗證的量子力學定律,並且真實描述了大自然如何在次原子粒子與作用力的尺度運作。
量子世界中,在把球拋出、但尚未檢視落點前,它處於A結果與B結果的疊加態,這表示落點既不在A點也不在B點,而是位於A、B兩點(與其他眾多地點)的機率迷霧中。不過,一旦我們觀看並且發現球落在某個確切地點(假設是A點),任何人來檢視這顆球,都會認定落在A點。換句話說,任何量子系統在被測量之前,結果是不確定的,但所有後續測量的結果都與首次相同。
根據傳統上對量子力學的理解,也就是哥本哈根詮釋,科學家認為首次測量把系統從疊加態轉變為A狀態,因此造成狀態的塌縮。雖然哥本哈根詮釋確實預測了實驗結果,卻引發許多嚴重的難題:「測量」的真實意義是什麼?為何測量可把系統從機率疊加態變成單一確定結果?當一條狗、甚至一隻蒼蠅觀察系統時,是否也造成狀態改變?當氣體分子與系統有交互作用(我們知道這會發生,但從不視為測量),是否會影響測量結果?或者,人們有意識地探求系統狀態,是否會引發某些物理效應?
 

編者的話

多重宇宙很量子

對於未來,有太多可能性。你可能常想:如果當年我沒有選擇A,而是選了B,現在的我會怎樣?這一期的《科學人》雜誌要探討的不是人生哲學,而是宇宙學家苦思許久的「多重宇宙」。
科學家假設,宇宙在創生之際經歷了急遽膨脹,在這段暴脹期間,每個區域膨脹的結束時間不一,讓宇宙形成了無限多的泡泡。也就是說,我們所處的宇宙只是更大結構的一小部份。你所關心的未來,若以機率來看,任何可能發生的事情,就可能在某個泡泡中發生。然而對於身處於單一泡泡中的觀察者(我們)來說,這理論缺乏預測能力。
最近美國理論物理學家野村泰紀(Yasunori Nomura)發現,若引入量子力學的「多重世界詮釋」,將其與多重宇宙視為等價,問題迎刃而解!依據測不準原理,你拋出一顆球,它可能落在A點,也可能落在B點,在你尚未檢查結果時,球處於A點與B點的疊加態。多重世界詮釋的想法更另類,它把觀察者也納入系統,當觀察者看到球落在A點時,宇宙已經分道揚鑣:第二個宇宙中的觀察者,將會看到球落在B點。
別擔心當年你沒有選擇的B。正因為〈多重宇宙很量子〉,B以及C、D、E、F……都在平行宇宙中無限制的發展著呢!快翻開2017年7月號《科學人》雜誌,帶你到另一個宇宙看見自己的另一個未來。
 

雜誌目錄

關於封面
每一次測量都讓另一個世界與這個世界分道揚鑣,這種描述平行世界的量子力學詮釋,在某個特殊意義上與多重宇宙是相同的概念,連結兩者能否解決暴脹理論欠缺預測能力的難題?

宇宙學
30 多重宇宙很量子
 文╱野村泰紀(Yasunori Nomura)
 宇宙學與量子力學之間可能有意想不到的關聯,科學家或許將從中揭開時間與空間的奧秘。

生物學
40 是誰偷走了蜥蜴的尾巴?
 文╱林思民
 許多蜥蜴都擁有斷尾求生的本領,這個伎倆卻非對所有天敵都管用,付出的生存代價更是不容忽視。透過累積多年的野外觀測記錄,蜥蜴生存的策略與風險逐一浮上檯面。

生物武器
48 蘇聯炭疽追追追
 文╱凱姆(Paul S. Keim)、華克(David H. Walker)、奇林斯卡司(Raymond A. Zilinskas)
 最近一起陳年事故的國際調查,再次顯示出生物武器的致命能力。

氣候變遷
54 耗能巨獸:印度
 文╱西瓦倫(Varun Sivaram)
 人口稠密大國印度今後的能源政策,可能深深影響地球本世紀的暖化程度。

社會科學
60 同溫層效應蔓延中
 文/夸特勒喬奇(Walter Quattrociocchi)
 計算社會科學家透過社群網路的大量資料,研究陰謀論如何在網路上擴散、人們為何相信陰謀論、意見如何形成並強化,以及是否有解決的方法。

行為神經科學
64 金援有助貧童腦發育? 
 文╱諾伯爾(Kimberly G. Noble)
 貧窮可能影響兒童腦部大小、形狀與功能表現,但確切機制未明。有學者提出提供補助金給父母,如此直接的做法能否促進腦部健全發育?

農業 
72 玉米根蟲吃垮美國  
 文╱諾德豪斯(Hannah Nordhaus)  
 美國的大規模玉米田創造了輝煌產值,也成為孕育根蟲的絕佳場所。農夫為了對付這種害蟲用盡各式辦法,從輪作、殺蟲劑到基改玉米,卻一一失靈,這似乎是場永無止盡的攻防戰。

科學與藝術
80 凝視萬物一瞬間 
 文/《科學人》雜誌編輯部 
 當科學與鏡頭交融,科學之美大放異彩。

目錄
第185期
2017年7月號

科學人觀點
6 認臉:腦有特別座
 文/曾志朗

總編輯的話
8 非常蜥
 文/李家維

讀者論壇
13

科學人新聞
14 美國力挽極地劣勢
 月經細胞模型
 機器人手工做披薩
 三招測出帕金森氏症
 太空科技保護消防員
 一覽世界科技進展
 鯊魚的「硬底子」祖先
 字會消失的可再寫紙
 直流電再戰交流電
 南極冰融,北美遭殃
 檢測輻射傷害有新法

形上集
24 得失寸心知不知(一)
 文/高涌泉

不可勝數
26 在平面國搬運沙發
 文/李國偉

健康與科學
28 超級頭蝨的逆襲
 文/溫特勞布(Karen Weintraub)

專家看新聞
86 知識就是基礎建設
 文/戴克赫拉夫(Robbert Dijkgraaf)

資訊世界
88 給iOS 11的建議
 文/波哥(David Pogue)

真真假假
90 對已逝文明的浪漫情結
 文/薛莫(Michael Shermer)

反重力思考
91 動物大胃王
 文/米爾斯基(Steve Mirsky)

聊聊科學人
92 鯨奇人生──楊瑋誠
 文/湯琇婷

生物手記
96 怪獸與牠的產地──翠斑草蜥
 文/林思民

解讀心智
100 運動對抗憂鬱症
 編譯/陳瑀葳

科學人書摘
104 半個原子惹爭議
 文/摘自《超乎想像的化學課》

圖表會說話
108 生活噪音傷聽力
 文/菲謝蒂(Mark Fischetti)
 

內容簡介

《科學人》雜誌-全球科普雜誌第一品牌

自2002年創刊以來共11年榮獲出版界最高榮譽雜誌出版金鼎獎!身為全球科普雜誌的第一品牌,《科學人》一直領先報導全球最先進的科學脈動與產業趨勢,除生命演化及天文奧秘的探索外,也包括成就未來經濟創新的各種工具:「NBIC,Nano-Bio-Info-Cogno(奈米科技、生物科技、資訊科技與神經科技)」,及其聚合衍生的「長壽醫學」、「未來能源」、「淨化科技」、「即時通訊」、「人工智慧」及「前進太空」等產業趨勢內容。除了原Scientific American文章精確編譯外,台灣延伸企劃採訪篇章更佔40%以上,藉由淺顯易懂的編輯呈現方式,帶給產業精英、知識家庭、高中及大專院校師生最具未來性的知識力。

《科學人》雜誌即將於2017年2月滿15週年!15年來,在「廣」的方面,《科學人》月月帶給台灣讀者科學新知、科學新聞、重要科學研究;而在「精」的方面,《科學人》推出15週年特別獻禮:「博學誌」系列文集,滿足您在單一領域更深入、更全方位的知識渴望。

「博學誌」系列文集

問,時間為何物?(2016/9/20全新出版) 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高涌泉 專文導讀

窺探大腦(2016/10/20修訂版)  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志朗 專文導讀

發現天文之美(2016/11/20修訂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孫維新 專文導讀

掌握數位生活(2016/12/20全新出版) 台灣大學資工系教授 林守德專文導讀 活靈活現動物行為(2017/1/20全新出版)金鼎獎科普作家 張東君 專文導讀

各期珍藏

上頁 下頁
 

詳細資料

  • 條碼:R030064300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現代出版,由此開始。商務印書館暢銷展,精選滿888現折88。
 

購物說明

退換貨說明

請注意!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

非屬上列品項之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