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 9月號/2017 第187期

科學人 9月號/2017 第187期

  • 雜誌名稱:科學人    新功能介紹
  • 刊別:月刊
  • 出版地區:台灣
  • 語言:繁體中文
  • 出版日期:2017/08/28
  • 定價:280
  • 優惠價:9526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封面故事

【道別卡西尼號 承先啟後丈量太陽系】

卡西尼號太空船從2004年進入土星系統,至今已13年。今年,卡西尼號的燃料所剩無幾,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大幅改變軌道,美國航太總署(NASA)因此執行「華麗大結局」(The Grand Finale)任務,在這最後一段旅程中,卡西尼號的繞行軌道會進入土星大氣層和土星環內側,經過最接近土星的位置總共22次(參見30頁圖),一次又一次進行實地測量,希望能解答幾個基本問題,例如土星的內部構造和非常對稱的磁場來源。
自從我們提出卡西尼計畫開始,35年轉瞬即逝,當年遙不可及的目標,現在不僅近在咫尺,甚至還「擦鼻」而過,卡西尼號很多重要發現讓科學家更了解土星及其衛星,例如土衛六(Titan)的局部甲烷海、土衛二(Enceladus)的地底熱泉及土星磁層的帶電粒子加速作用。現在回想,這項極為複雜的計畫,費盡了多少人的心血和努力才有今日的成就,或許我們一開始的工作是最簡單且容易的。
然而,我們如果要了解是什麼因素驅動了這樣充滿雄心的探索計畫,可能要從兩位18、19世紀的德國人說起。洪堡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與謝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是我非常景仰的人。洪堡德是博物學家,年輕時遊歷南美洲,把這塊陌生大陸的地理人文介紹給歐洲科學家,也引起達爾文對生態學的興趣。謝里曼是白手起家的商人,他對荷馬史詩中的木馬屠城記很有興趣,壯年後投入所有財富和精力發掘特洛伊古城,改變西方人對古代史的認識。這兩個例子說明,好奇心是人類本性,有好奇心才能不怕失敗發掘新知,勇闖前所未見、人跡罕至之處,成為社會和科學發展的動力。所以歐美國家資助基礎科學研究不遺餘力,希望激發潛在的好奇心,使科技更進步。因此,先進國家積極發展天文學和行星探測計畫以拓展人類知識疆界,例如卡西尼計畫及其他太空任務,特別是前往外太陽系的一連串計畫。
外太陽系探索序曲
1972年12月,當NASA阿波羅17號的太空人還在月球執行任務時,先鋒10號也航向木星(緊接著是先鋒11號),並在1979年9月1日飛掠土星。那天我在NASA艾密斯研究中心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博士菲烈斯(Walker Fillius),一同等待高能粒子實驗儀器的資料傳回;這是我和土星首次相遇,好像和太空船一起到人類未涉足之地,這種感覺實在難忘。
先鋒10號和11號是NASA原名偉大旅程(The Grand Tour)的外太陽系探測計畫前奏曲。1980~1990年,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在軌道上的位置恰好可讓太空船依序飛掠,是近距離觀測的最佳機會。該計畫後來更名為航海家(Voyager),兩艘太空船在1977年相繼發射。
當航海家任務尚在規劃時,科學家經地面望遠鏡觀察發現,土衛六有很厚的大氣層。根據光譜分析,大氣主要成份除甲烷外,可能還有氮氣或其他氣體。航海家1號因此改道經過土衛六,失去「行星全壘打」的機會。直到2015年新視野號(New Horizons)傳回影像,我們才一窺冥王星的廬山真面目。
航海家1號在1980年11月穿越土星系統,並飛掠土衛六這顆土星衛星中的「巨人」,證實氮氣在其大氣中所佔比率最高,雖然表面溫度只有-180℃,但表面氣壓是地球的1.6倍。科學家也發現,大氣之所以呈現橙黃色且不透明,是其中佔2~3%的甲烷經光化學反應生成乙烷(C2H6)和碳氫化合物,累積在大氣或掉落表面所致。奇妙的是,根據物理化學分析,甲烷和乙烷在表面是以液態存在,如果土衛六形成後乙烷和碳氫化合物便不斷生成,那不透明的大氣下可能有一片深達1~2公里的海洋。這樣的環境加上以氮氣為主的大氣,十分類似原始地球,是探究生命起源的絕佳地點,對當時科學家來說,土衛六是一個充滿謎團的新世界!
 

編者的話

好奇心丈量太陽系 卡西尼號

1997年10月15日,「卡西尼號」裝載科學家的好奇心,擺脫地球重力的束縛、前往帶有行星環的奇特行星;那時土星對我們來說遙不可及。20年過去了,現在我們知道許多關於土星與其衛星的秘密,例如「泰坦巨人」土衛六有甲烷海、「恩克拉多斯巨人」土衛二有地底熱泉,以及華麗土星環的複雜細節。可惜,告訴我們這些發現的卡西尼號,燃料所剩無幾,正在執行最終任務,前所未有近距離觀測土星,於今年9月15日在土星大氣畫下句點,葬於土星。在〈道別卡西尼號〉之際,「聽」卡西尼號提案人之一、中央大學教授葉永烜,訴說人類承先啟後丈量太陽系的故事,以及「太空的承諾」。

如果聽完卡西尼號的故事,你〈腦海中的小劇場〉覺得還不過癮,〈黑洞進食秀〉的恐怖畫面一定能滿足天文迷、〈機器學習舉一反三〉能餵飽科幻迷的胃口、〈全氟化物禍及飲用水〉喚起公衛意識、〈惡泉催生新物種〉生物演化沒有極限,最後〈馴狐記〉更是喜愛寵物的人不可錯過之事。
 

雜誌目錄

關於封面
今年9月,卡西尼號就要功成身退。參與卡西尼號計畫提案的台灣科學家訴說這艘太空船13年來的探索旅程和斐然收穫,以及繼往開來的太空任務。

行星科學
28 道別卡西尼號――承先啟後丈量太陽系
 文╱葉永烜
 卡西尼號將在今年9月完成最後任務之後,墜入土星大氣層焚毀,除了帶給我們土星環與大氣的第一手資料,也將啟發人類繼續探索太空。

人工智慧
34 機器學習舉一反三
 文/賈布尼克(Alison Gopnik)
 科學家長期研究人類的學習方式,以教導電腦如何學習。現在運用貝氏推論的人工智慧,僅需數個範例就可辨識圖形,表現堪比人類。

天文物理
40 黑洞進食秀
 文╱森科(S. Bradley Cenko)、蓋瑞斯(Neil Gehrels)
 新的觀測技術讓天文學家可以目睹黑洞澈底撕碎恆星的完整過程,有機會揭開星系中心黑洞的神秘面紗。

心理學
48 腦海中的小劇場
 文╱費尼霍夫(Charles Fernyhough)
 每個人都有與自己說話的時候,科學家發現,這樣的「內在語言」其實有各種不同的型式和神經學基礎,顯現出不同的心智運作機制。

遺傳學
54 馴狐記
 文╱卓特(Lyudmila Trut)、杜加金(Lee Alan Dugatkin)
 俄國演化遺傳學家為了研究動物馴化,在新西伯利亞進行一項大膽、歷時數十載的演化遺傳實驗。

公共衛生
62 全氟化物禍及飲用水
 文╱施密特(Charles Schmidt)
 美國許多地區的飲用水遭受全氟化物污染而成為民眾關注的「熱點」,科學家和政府仍在努力確認危險程度。

生物學 
68 惡泉催生新物種
 文╱里希(Rüdiger Riesch)、普拉斯(Martin Plath) 
 高濃度的硫化物會毒害生命,但在墨西哥天然的含硫泉水裡,有一類小魚快速演化出各種適應機制,未來甚至可能演變為新物種。


目錄
第187期
2017年9月號

科學人觀點
6 過動人格的大腦指標
 文/曾志朗

總編輯的話
8 叢林中見驚喜
 文/李家維

讀者論壇
13

科學人新聞
14 解開人臉神經編碼
 病毒伺候入侵種
 吃塑膠的蟲
 一覽世界科技進展
 修補破碎之心
 溫和減少碳排放之計
 塑膠垃圾淹沒孤島
 App防堵盜獵大象
 火山爆發引來冰河期?

形上集
23 得失寸心知不知(二)
 文/高涌泉
 
不可勝數
24 光經過重力場的偏折
 文/張海潮

健康與科學
26 電腦軟體輔助看診
 文/馬隆(Dina Fine Maron)

專家看新聞
74 神經科技竊取心智
 文/伊恩卡(Marcello Ienca)

資訊世界
76 科技魔法
 文/波哥(David Pogue)

真真假假
78 我們都是種族主義者?
 文/薛莫(Michael Shermer)

反重力思考
79 誰的眼睛業障重?
 文/米爾斯基(Steve Mirsky)

聊聊科學人
80 聽聲報位,盲人地圖─吉正然
 文/洪志良

生物手記
84 台灣珊瑚礁陸蟹奇遇記
 文/李政璋

解讀心智
88 減重手術的新啟發
 編譯/陳瑀葳

科學創藝術
92 冷峻與嚴謹─俄羅斯的科學藝術
 文/沈伯丞

所見所聞
96 到索羅門,備份植物
 文/鄭耕宇

科學人書摘
100 改變有兩種
 文/摘自《科學大歷史》

圖表會說話
104 核電龍頭換人當
 文/菲謝蒂(Mark Fischetti)
 

內容簡介

《科學人》雜誌-全球科普雜誌第一品牌

自2002年創刊以來共11年榮獲出版界最高榮譽雜誌出版金鼎獎!身為全球科普雜誌的第一品牌,《科學人》一直領先報導全球最先進的科學脈動與產業趨勢,除生命演化及天文奧秘的探索外,也包括成就未來經濟創新的各種工具:「NBIC,Nano-Bio-Info-Cogno(奈米科技、生物科技、資訊科技與神經科技)」,及其聚合衍生的「長壽醫學」、「未來能源」、「淨化科技」、「即時通訊」、「人工智慧」及「前進太空」等產業趨勢內容。除了原Scientific American文章精確編譯外,台灣延伸企劃採訪篇章更佔40%以上,藉由淺顯易懂的編輯呈現方式,帶給產業精英、知識家庭、高中及大專院校師生最具未來性的知識力。

《科學人》雜誌即將於2017年2月滿15週年!15年來,在「廣」的方面,《科學人》月月帶給台灣讀者科學新知、科學新聞、重要科學研究;而在「精」的方面,《科學人》推出15週年特別獻禮:「博學誌」系列文集,滿足您在單一領域更深入、更全方位的知識渴望。

「博學誌」系列文集

問,時間為何物?(2016/9/20全新出版) 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高涌泉 專文導讀

窺探大腦(2016/10/20修訂版)  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志朗 專文導讀

發現天文之美(2016/11/20修訂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孫維新 專文導讀

掌握數位生活(2016/12/20全新出版) 台灣大學資工系教授 林守德專文導讀 活靈活現動物行為(2017/1/20全新出版)金鼎獎科普作家 張東君 專文導讀

各期珍藏

上頁 下頁
 

詳細資料

  • 條碼:R030064302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用一代人的努力終結氣候危機《再生》|自然科普展7折起
 

購物說明

退換貨說明

請注意!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

非屬上列品項之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