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介紹

【巴伯】作曲家

Samuel Barber
  • 出生:1910年03月09日
  • 逝世:1981年01月23日
  • 國籍:美國
  • 性別:男

  在二十世紀初年,美國開始有本土訓練出來的優秀作曲家,如庫普蘭、哈里斯、皮斯頓等等。而薩繆爾.巴伯就是這一波標榜美國「土產」現代主義作曲家中活躍的一員。

  巴伯 1910 年出生在賓州的西徹斯特。他七歲開始創作音樂,十歲嘗試第一部歌劇,後以十四歲之齡進入美國現代音樂搖籃的寇帝斯音樂院,攻讀聲樂、作曲與指揮,是早慧型的音樂家。他在求學中認識日後同為重要作曲家的梅洛第,建立深厚的友誼與合作關係,也開啟他職業生涯中與各種藝術家合作的機緣。

  正如評者指出的,巴伯從不把自己限制在當時美國音樂界的種種流派,如調性音樂對無調性音樂、史特拉文斯基對荀伯格等,保衛舊價值與創造現代性的爭議中。他作音樂,與其他藝術家合作,探索旋律本身的各種可能性,從而在其中塑造出獨特的音樂風格。例如,他用梅洛第所寫的劇本,創作了歌劇「凡內莎」;他跟舞蹈家瑪莎葛蘭姆合作,創作取材自戲劇「米迪亞」的芭蕾舞劇「心之洞穴」;他與名導演與作家柴佛瑞利合作,改編自同名莎翁戲劇的歌劇「安東尼與克利奧派翠拉」。而其中最出名的,也是讓愛樂者聽後心有戚戚,低迴不已的,是改編自其第一號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由托斯卡尼尼指揮首演的「為弦樂團所寫的慢板樂章」。雖然巴伯不是每次嘗試都能獲得成功,比如「安東尼與克利奧派翠拉」1966 年在大都會歌劇院喬遷首演中大為失敗,曾令他心灰意冷,但他勇於突破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論者將巴伯定位為「旋律型」的作曲家,稱其作品為現代主義的「新浪漫派」。以上說法,就其曾考慮以聲樂為職業這點來看,有其道理。但個人以為,巴伯樂曲的詩情,往往在其緊緻與複雜樂曲結構中的,出乎意外的悠長樂句。這些旋律絕非渾然天成的天籟新韻,而是縝密思考的嘔心成果。以「為弦樂團所寫的慢板樂章」來說,旋律雖然看似平易,但即如庫普蘭者,思考再三,亦不能置一詞。巴伯沒有特別的師承,之後也無作曲家延續他的風格,在美國的現代音樂史中,他卓然而獨立。但仔細想想,追求獨立自主的風格,不也正是一直在歐洲音樂陰影下的美國作曲家所冀望的?(文/ 郭文華)

排序依

藝人商品總覽共有18

CD 即時榜

more

DVD 即時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