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介紹

【巴拉基列夫】作曲家

Milii Balakirev
  • 國籍:俄羅斯
  • 性別:男

  在國族主義橫掃全歐,浪漫主義大纛指導文化新願景之際,這股反省並憧憬自身國家的文藝潮流自然少不了俄羅斯,這個有笨重歷史與傳統的大國。雖然在種種因素之下俄國的浪漫運動起步較遲,但此風潮經由大眾媒體的推波助瀾,成就了十九世紀俄國社會,特別是新興的工業與文化大城聖彼得堡蓬勃的文藝氣氛。1867 年由當地報紙開始稱呼的,俄國國民音樂的「五人團」( Moguchaya Kuchka,「生力軍」),似乎可為當時標舉的在地文化風潮作註腳。相對於以精緻文化傳統的莫斯科為中心的國際路線音樂家,「五人團」的音樂家既非科班出身,也沒有放過洋,但卻深愛本土文化,並企圖為它尋找出路。米力.巴拉基列夫正是其開創者、領袖與導師。

  巴拉基列夫 1837 年生於古都諾夫葛洛,幼年由母親啟蒙,之後則是個別請益,在音樂上從未接受學院式的教育。在當地音樂出版商烏力比雪夫的支持與贊助下,他在其私人收藏中飽覽莫札特以降的各種音樂,並於 15 歲時開始作曲。但成為職業鋼琴演奏家與作曲家之前,他在卡山大學研讀數學三年,並開始寫作第一首大作品,一闕鋼琴協奏曲。之後他負笈聖彼得堡,結識在音樂上的導師葛令卡,在其影響下確定了創作風格,也奠定其提攜後進,倡力本土音樂的理念。巴拉基列夫在 1862 年協同創立了「自由音樂院」,一個與保守的聖彼得堡音樂院打對台的學校,之後擔任主任,成為一些想要脫離西方音樂窠臼,找尋自身文化音樂家所欲追隨的目標。這些人最早是桂宜與穆索斯基,隨後是林姆斯基-科沙可夫與鮑羅定。以上四位在加上巴拉基列夫,是「五人團」的成員。

  相對同樣也取用俄國民謠的國際派,「五人團」主張在本土旋律外,也希望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和聲與節奏。因此在教學活動之外,巴拉基列夫遠赴各地採集民謠,並將它們一一譜進音樂中。例如他將他在窩瓦河所收集的民謠,寫進「俄羅斯主題」管絃序曲;而科薩克的音樂,則是其傳世之作鋼琴幻想曲「依斯拉梅」與交響詩「塔馬拉」的來源。此外,他還出版並出國引介葛令卡的音樂,主持與指揮俄羅斯音樂學會的系列音樂會,生活極其忙碌但意氣風發。不過由於長期受憂鬱症的的困擾,加上在待人處事上的專斷獨裁,巴拉基列夫在 1870 年代上半葉被樂界放逐,被迫當起火車站務員,生涯陷入谷底。直到後來歸信東正教,他才在宗教的力量下重新出發,再度擔任自由音樂院的主任與聖彼得堡帝國教堂的音樂總監,創造了第二個事業高峰,期間寫出第二號交響曲、不少的聲樂與鋼琴作品。

  除對鼓動當時文化風潮的社會影響外,巴拉基列夫在音樂上的貢獻主要在確定「俄國式」的管絃樂法與抒情歌曲形式--它們打造了愛樂者心中的「俄國印象」。其影響所及,除了「五人團」的林姆斯基-科沙可夫與鮑羅定外,也包括「國際派」的柴可夫斯基與「本土派」的後進葛拉茲諾夫。作為鋼琴家,他狂野不羈而富創造力的樂念在「依斯拉梅」鋼琴幻想曲中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此曲有著豪放的,韃靼的激烈節奏與東方異國旋律的主題,其李斯特式的技巧要求,跳動游移的節奏與奇特的二度、五度與七度和聲進行,是讓本世紀初的鋼琴家大為醉心的原因之一。(文/郭文華)

CD 即時榜

more

DVD 即時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