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縮小搜尋範圍':

  • 世界漢學論叢

排序依

商品清單共有15

中國古代籍賬研究(繁體版)

中國古代籍賬研究(繁體版)

日本著名漢學家池田溫的《中國古代籍賬研究》,是研究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名作,自上世紀70年代末出版以來,頗有影響。1984年,中華書局曾出版了龔澤銑先生的漢譯本,但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譯本只保留了反...more

傳記與小說:唐代文學比較論集

傳記與小說:唐代文學比較論集

本書作者倪豪士是美國著名的漢學家,從事漢學研究三十余年,著述頗豐。 本書收錄了作者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撰寫的十二篇學術論文,專論包括唐代小說在內的唐代文學。作為海外漢學家,倪豪士的著作顯示了...more

西域文明史概論(外一種)

西域文明史概論(外一種)

日本羽田亨教授的《西域文明史概論》和《西域文化史》是作者年輕時非常喜歡的兩部關於新疆、中亞歷史文化的經典著作。前者作者曾首先讀過193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鄭元芳譯本,後來又看到了重931年錢稻孫的...more

池田知久簡帛研究論集

池田知久簡帛研究論集

對中國思相史研究而言,簡帛等新出土資料所具有的意義是決定性的,過去那種僅僅利用傳世文獻從事研究的方法,已經無法期待取午什麼進步。這雖然是事實,然遠見卓識這並不等於說傳統文獻及其研究就無意義、...more

中亞簡史(外一種)

中亞簡史(外一種)

本書共分為《中亞簡史》和《高地亞洲》兩部分。 《中亞簡史》一書中論述的主要是統治階級和征服者的政治歷史,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很少提到。書中在一些地方還反映出在資產階級歷史學界曾廣泛流行的...more

敦煌·民族·語言

敦煌·民族·語言

本書題為《敦煌·民族·語言》,除了以上述主題展開論述的文章之外,另加輿五姓說、慧超傅、玉篇、排字員等相關的數篇考,合計收錄二十篇文章。而言之,本書所選的都是輿敦煌、民族、語言這三個主題詞相關的...more

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社會之演變─國家與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

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社會之演變─國家與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

國家與地方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民國時期的河南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關系模式:河南北部是強勢國家與弱勢社會並存的模式,西南部則正好與之相反。檢視這兩種模式的形成,作者得出結論,現代國家政權建設並非一...more

東蒙古遼代舊城探考記:外二種

東蒙古遼代舊城探考記:外二種

廣袤之蒙古,常為戰場。歷代民族更迭憂亂中國北京,侵略其城市,屠殺其人民,而為另皇帝之憂者,已有數世紀於茲矣。 東蒙古一地,自亦不乏此類驍勇之人,契丹其一種也。契丹最初即居東蒙古西喇木倫及老哈...more

中國西部考古記·吐火羅語考

中國西部考古記·吐火羅語考

本書分為中國西部考古記和吐火羅語考兩大個部分。其中,關於吐火羅語問題的討論,約在40年前就開始了。重要論著不下三四十種。內容可分兩類。第一類為純語言學上的問題。經過二三十年的研究已經肯定為屬於...more

禹域出土墨寶書法源流考

禹域出土墨寶書法源流考

錫壺(圖版1)、永和六年瓮、永壽二年二月瓮、記壽二年三月瓮(圖版2)、建寧四年瓮、熹平元年瓮(圖版3)、熹平四年瓮、光和二年瓮、初平四年瓮、三字瓮、般若部經(圖版4)、[書體辨]、等。 中村不折(1968—1943)...more

鄭和下西洋考·交廣印度兩道考

鄭和下西洋考·交廣印度兩道考

鄭和世稱三保太監,十五世紀初葉著名的航海家。自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的二十八年間,鄭和率眾七次遠航,不但招徠各國稱臣納貢,與這些國家建立起上邦大國與藩屬之國的關系,和別的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的關系...more

西游記的秘密(外二種)

西游記的秘密(外二種)

本書作者對《西游記》作了深入的研究,內容包括孫悟空的誕生與再生、《西游記》的隱秘學、社會學、解構學筆記等;《孫悟空的誕生》對猴的民間文學、孫悟空的周邊、《西游記》的地理學等作了研究和論述;《...more

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

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

本書是一本史論著作,即通過具體史實的考證,最終上升為歷史哲學的論著。大體上從中國中世的探索和對共同體理論的創建兩個方面集中體現了作者幾十年間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問題的研究成果。 本書是以六朝時...more

昆侖及南海古代航行考:蘇門答剌古國考

昆侖及南海古代航行考:蘇門答剌古國考

我們考慮到既要保留原譯著的行文風格與譯文的連貫性又要適應現在讀者的閱讀習慣,符合現行的譯名規范,此次重版,編輯部對原書做了必要的修訂:一、改定版式。原書大多為繁體堅排,字跡繁密,字號也較小,...more

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

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

本書原題The Consonantal System of Old Chinese,刊載於AsiaMajor 9(1962):58-144;206-265。漢譯本完成後,承作者蒲立本教授對譯文予以審訂,並且作了若干增補,附於書後。 為了便於......more

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