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昆蟲Q&A

昆蟲Q&A

  • 作者:朱耀沂
  • 出版日期:2010/08/20
內容連載 頁數 1/8
什麼是昆蟲?
過去科學不夠進步,中國古代的人把一切動物都叫做蟲,例如有羽之蟲、有毛之蟲、有甲之蟲、有鱗之蟲等,漢代以後對動物才開始有較明顯的區分,比較經典的分法是分成「蟲魚鳥(禽)獸」四類。「鳥」指的是鳥類;「獸」指的是哺乳類動物;除了魚之外,所有的無脊椎動物都被歸為「蟲」,外形怪異、不太好看的爬蟲、兩棲類也歸在「蟲」部。蝙蝠雖是哺乳類動物,但由於在夜間出沒並呈黑灰色的怪狀,也被歸在「蟲」部。

我們現在說的昆蟲,指的是昆蟲綱的蟲子,昆是「後代」、「眾多」、「各種各類」的意思。有人將昆蟲寫成「昆虫」,以虫為蟲的簡體字,嚴格地講這是不太好的寫法,虫雖是「蟲」的異體字,但它屬於象形字,是依據蛇的大頭及彎曲的外形所造,也是「虺」的古字,因此寫成「昆蟲」才對。

從水棲的蜉蝣、蜻蜓,到我們周遭常見的蟑螂、蝴蝶、螞蟻,都是昆蟲,但是像蜈蚣、蜘蛛、螃蟹、蝦、蚯蚓、蝙蝠、蛇、蛙、蛤、蚵等雖有「虫」字邊,卻不屬於昆蟲;蛔蟲、鞭毛蟲、變形蟲等,名字雖然也有「蟲」字,但並未具備昆蟲的基本特徵。

昆蟲有哪些基本特徵?
昆蟲的主要特徵是成蟲的身體由頭部、胸部和腹部所組成,從胸部長出3對腳。一般人常常以為蜘蛛是昆蟲,其實牠不是。蜘蛛雖然看起來很像昆蟲,但牠有4對腳,而且沒有胸部,更精確地說,蜘蛛看起來相當於頭的部分是由頭和胸部癒合而成的,叫做「頭胸部」。

昆蟲的身體由多個體節接合而成,外面用幾丁質形成的外骨骼包住,在發育的若蟲、幼蟲期,隨著身體的長大,蛻去舊皮,形成新的外骨骼。昆蟲的體節數依種類而異,頭部由數個體節癒合而成,長有1對觸角,大、小顎則是由每一體節的附屬肢變形的。

雖然6隻腳是昆蟲的特徵,但也有例外。例如剛孵化的蟎蜱也有6隻腳,但牠們長大後變成8隻腳。相反地,一些蛺蝶前腳退化或平常折疊起來,乍看像是只有4隻腳。而就頭、胸、腹部的分割來說,犰狳蟲的身體分成頭、胸、腹三個部分,但與昆蟲不同的是,胸部共有7個體節,每一節長了1對腳,共有7對腳。犰狳蟲的腹部共有5節,各節也長出一對腳,胸、腹部合起來共有12對腳。至於昆蟲,胸部可分成前、中、後胸三節,各節長出1對腳;腹部基本上是由不長腳的10個體節形成的。

昆蟲的親戚有哪些?
昆蟲的身體由一些體節所組成,不但體軀分節,腳也一樣有節,所以屬於節肢動物。會羅網的蜘蛛、有很多隻腳的蜈蚣和馬陸、在水中生活的螃蟹、蝦子,也是腳上有節的節肢動物,算是昆蟲的遠親。

被認為是節肢動物共同祖先的化石,發現於5億多年前(比原始型昆蟲早1億5000萬年出現)寒武紀的海底地層。牠的身體像毛毛蟲分成一節一節,每個體節都有1對圓錐形的腳,在分類學上屬於有爪類。與牠身體構造類似的有爪類現在仍生活在熱帶、南半球的森林裡,這些有爪類體長約數公分至20公分左右,晚上在林床爬動、覓食,以昆蟲等小動物為食,由於牠們的腳呈重疊的圓環狀,腳端有1對鉤狀爪,因而被稱為有爪類。

最早從原始型有爪類進化而成的節肢動物是三葉蟲,它在古生代很繁榮,於二疊紀末期和一些動物一起滅絕。從三葉蟲演化、目前仍留存的活化石──鱟魚,和在古生代繁榮的海蠍、蜘蛛、蟎蜱、蠍子有近緣關係,牠們因為第一體節上的腳端皆呈鋏狀,而被稱為「鋏角類」。鋏角類中最早登上陸地生活的是蠍子類,已在志留紀的地層發現牠的化石,在後來的石炭紀地層更曾發現體長近1公尺的巨蠍子化石。

陸生的鋏角類被歸入節肢動物中的蛛形綱,牠們比昆蟲早一步在陸地上建立生活基盤,但不知何種原因,後來竟不如昆蟲繁榮。蛛形綱中還算繁榮成功的是以昆蟲為食的蜘蛛類,和以其他動物為寄主或植食性的蟎蜱,各約有4萬及5萬種,但和既知種類數近200萬種的昆蟲相比,還是差一大截。

留在水域生活的螃蟹、蝦子等甲殼類,雖然是底棲性,但也有像海蚤等成為浮游生物的,或是附著於岩礁或寄生在魚體,生活方式相當多樣的,甚至有鼠婦、犰狳蟲等登陸生活的少數甲殼類。

節肢動物中的多腳類,如蜈蚣、馬陸、蚰蜒等,牠們的主要特徵是每一個體節有1對腳。雖然馬陸看起來每一個體節有2對腳,而有「倍腳類」之稱,其實第五節以後的兩個體節合成一節。多腳類早在石炭紀以前就開始在陸上生活,曾出現體長1.5公尺的巨大蜈蚣的化石。雖然多腳類以多腳而有名,但牠們更重要的特徵是頭部的附屬肢演化為大顎和1對觸角。甲殼類則具有顎、顎腳和觸角各2對;蛛形綱沒有觸角,但有呈剪刀狀的腳(鋏角)。從這點來看,多腳類是昆蟲最近的親戚。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