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3/7

關於第七感的誤解
讀者或病人在寄給我的電子郵件上寫到:「我的看法完全改觀了」,這真的讓人感覺很棒。但並非所有剛接觸第七感的人都能立刻有所領悟。有些人會擔心那只是另一種自我陷溺的方式,讓人只顧著關注自己,忙於顧影自憐而不是積極充實地去生活。或許你也讀過一些新近的研究〈或古老的智慧〉,談到快樂來自於「超脫自己」(getting out of yourself)。第七感會讓我們忽視這種超脫自身的、更廣闊的美好嗎?自我陷溺確實會降低一個人快樂的程度,但是事實上第七感反而會讓你變得不那麼陷溺在自己的世界裡。當我們不受制於自己的思考與情緒時,反而可以更清楚地看見自己的內心世界,也更容易接受他人的內心世界。科學研究亦支持這項見解,證實擁有較多第七感技巧的人對他人有更強烈的興趣與同理心。研究同時也清楚顯示,第七感不但有助於個人內在與人際之間的幸福感,亦有助於提升個人在學業與工作上的效率與成就。

有一次,我跟一群教師談話時,談到了一般人對第七感的另一個強烈顧慮。「你怎麼能要求我們叫小孩子反思自己的心?」一個老師對我說。「那不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一樣?」確實,當潘朵拉的盒子開啟時,所有的麻煩隨即傾巢而出。但是,這就是我們對自己或孩子的內在世界的想像嗎?根據我自己的經驗,當我們帶著好奇與尊重,而非恐懼和逃避來觀看自己的內心運作時,更大的轉變才會開始。當我們邀請自己的思緒與感受進入意識層面,才可能向它們學習,而不是被它們所驅使;我們可以使它們平靜下來,而不是忽視它們;我們可以聽到它們的智慧,而不是被它們的吶喊所恫嚇。而且,你會在本書的一些故事中看到,即使是非常年幼的孩子,當他們更清楚地察覺到自己的衝動時,也可以學會先暫停情緒,然後再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

如何培養第七感
第七感並非是一種全有或全無的能力。第七感是一種持續精進的技術,因此只要我們願意花時間力氣,加以練習,即可鍛鍊得來。

大多數人與生具來都有足夠的大腦潛力,但需要生活經驗的刺激,第七感所需的神經迴路才能發達茁壯。對某些人而言,例如有自閉症或神經相關問題的人,即使有最佳的照顧,恐怕也無法發展出足以支持第七感的神經迴路。但是大多數孩子只要經由日常生活中與他人的互動,尤其是如果父母或照顧者專注地與他溝通,就會發展出看見自己心智運作的能力。如果大人能調整自己與孩子頻率相同,並能精確回應孩子的內在世界,孩子就會逐漸學會清楚感受自己的內心。這就是第七感的基礎。神經學家現在正在研究大腦中有哪些神經迴路參與這樣的親密對話,並探索為何照顧者與孩子的內在世界頻率相同時,可以刺激這些神經迴路的發展。

但如果父母的反應冷淡、疏離或混亂,無法與孩子同頻率,就不可能精確地回應孩子的內心世界。研究顯示,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第七感鏡頭就可能變得扭曲或朦朧。這樣的孩子可能看不清自己的內心之海,或只能看到一部分,但也可能發展出很清晰卻非常脆弱的鏡頭,很容易在壓力之下或情緒緊繃時破碎。

好消息是,不論我們在生命初期的經驗如何,經由刺激神經組織生長以支持第七感茁壯,永遠都不會太晚。你將在本書中看到,一個九十二歲的老人仍舊可以克服他痛苦而扭曲的童年,成為一個第七感專家。這是一項令人興奮的真實證據,見證了現代神經科學界的新發現:人類的腦部永遠都能藉由經驗持續生長。而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有快樂童年的人。即使我們在生命早期就與父母或照顧者擁有正面的關係─甚至如我,還能寫作關於這個主題的專書─也都能在有生之年不斷發展這關鍵的第七感,促進自我與他人的連結與整合,這就是健康身心的精髓。

* * *
在旅程的一開始,本書的第一部,我們將先探索缺乏這項關鍵技巧時的情形。這些故事將顯示,能清晰看見心智歷程並加以改變,是邁向幸福不可或缺的因素。第一部較偏向理論,我會在這個章節解釋基本的概念,簡介有關大腦的科學知識,並提供讀者也能輕易理解的關於心智與心理健康的各種辭彙定義。我知道本書讀者可能有各種不同的背景與興趣,因此有些讀者可能會想將大部分的腦科學資料很快地瀏覽過去,甚至完全略過,以便直接進入第二部。在第二部,我們會深入我在執業時遇到的一些故事,以說明發展第七感技巧所需的各個步驟。我將會分享一些知識與實用技巧,讓讀者瞭解如何塑造健康的心靈。本書最後的附錄則會概略列出基本的觀念。而各章節後的完整註解,則說明支持這些觀念的科學研究。
我們對第七感的探索將從一個家庭的故事開始,這個故事改變了我自己的人生,以及我自己進行心理治療的方式。為了找出幫助他們的方法,我開始尋求新的答案,來解答第七感消失時所引發的痛苦及問題。這也促使我去尋找新的技巧,以幫助我們重新獲得並創造我們對自己、對自己的子女,甚至對社群團體的第七感。我誠摯希望,你可以與我一起探索這內在的海洋,因為在海洋深處等待我們的,將是一個充滿各種可能的遼闊世界。
7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