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昨日書

昨日書

My Back Pages

  • 作者:馬世芳
  • 出版日期:2010/11/03
內容連載 頁數 1/6
一個六年級生的青春歌史
小時候的記憶,總是有歌的。一九七○年代,我的母親陶曉清一面主持西洋熱門音樂節目,一面推廣台灣青年創作歌謠,家裡到處堆著錄音帶、唱片和詞譜。「民歌運動」最熱鬧的那幾年,母親經常籌劃主持演唱會,那些民歌手三不五時便到我們家裡開會。客廳鋪滿褟褟米,很是寬敞,大夥便席地而坐,縱論暢談。母親心疼其中幾個離家求學的孩子難得喫頓好飯,常常邀請他們早點兒過來一起晚餐。長大之後讀到文壇前輩回憶林海音、劉慕沙昔時照顧年輕窮作家的故事,立刻想起母親當年照顧那些民歌手,也是如此。
回想起來,那些歌手當時都是二十郎當的大孩子,母親也纔三十出頭,大家有的是青春銳氣,不知江湖險惡,個個天真熱情,志比天高。原本說是開會談正事,後來總得岔題,有人拿起吉他唱起剛寫的新歌給大夥評判,有人說起自己坎坷的成長史,感動得女孩們拭起眼淚。當然,戀愛和失戀的故事總是少不了的。那時我還是滿地亂跑的小娃娃,那些常來串門子的叔叔阿姨的歌,原是寫給他們同齡人聽的,也都一一化成了浸染我整個童年的背景色彩。
母親從未主動「教」我聽音樂。那些歌總是觸手可及,我卻從未想過要跨前一步,走進那片天地。直到上了中學,纔稍微認真聽起西洋音樂,先是和同齡孩子一樣,瘋魔起排行榜的偶像明星,繼之偶然向母親借來一捲披頭(Beatles)卡帶,這一聽,當下流行的新歌盡皆失色,我一頭栽進父母輩的搖滾世界,萬劫不復。
一九八七年台灣解嚴,我上了高中。課堂上,老師小心翼翼提起那些封印了幾十年的詞組:白色恐怖、政治犯、黑名單、二二八……。課室外的社會激騰動盪,我則罩著耳機,飢渴若狂地聽著二十年前嬉皮世代的搖滾,渾然不知台灣流行音樂也正邁向史無前例的高潮。然而,再愚鈍的孩子也該感覺得到:我們正在經驗一段不平常的歷史。
高二那年一個失眠的晚上,躺在床上,驀然想起羅大佑〈亞細亞的孤兒〉(一九八三):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
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剎時一道閃電擊中腦袋,我想通了:這首歌唱的從來不是那障眼的副標「致中南半島難民」,而是我們自己的歷史──彼時我並不知道,這早已是許多資深樂迷心領神會的祕密。
這樁發現狠狠震撼了我。自己似乎錯過了許多饒富深義的歌詩,它們埋藏著重重的線索,每一條都與我們的集體記憶血肉相連。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