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2
貼心,從設計開始

第一次走進和信醫院的人,常會意外的發現,自己置身在一個開闊而柔和的地方。從地下二樓的中庭大廳,往上挑高四層樓,解除了室內空間的封閉性和壓迫感,大型落地窗注入自然光,讓人不知不覺放鬆起來。舒適的沙發錯落其中,中庭大廳常有音樂演出,悠揚樂聲不時從這裡傳出來。

這棟建築物,從空間到空氣都經過精密設計,所有細節皆由全球知名建築師事務所NBBJ規劃。這個在一九四三年成立於美國西雅圖的事務所,是業界公認最擅長醫療建築的團隊,旗下六百五十名建築師,作品在全球各大建築獎項中屢獲佳績。

在關渡平原,這個團隊展現了他們在台灣的第一個專業代表作--和信醫院。他們花了三年時間和醫院的專業人員溝通,歷時四年才興建完成。整個建築設計和空間規劃,處處回應黃達夫多年苦心經營的宗旨--以病人為中心。

不讓病人有孤單的感覺

大廳入口右側,就是初診病人服務處,開台灣醫院先例,有專人帶領第一次來的病人掛號,並介紹環境。病人服務中心主任曾裕娟解釋,「我們不要病人有孤單的感覺,他們生病時,更需要很多人圍繞在他們身邊。」

當病人被宣判得了癌症時,所面對的未知數已經夠多了,和信希望盡可能提高環境的可親性。專人來帶路,讓已經惶惶不安的病人,不必再花心思找診間,「省去在高度焦慮中,仍要接受迷宮測驗之苦,」一位罹患乳癌的職業婦女,在和信網站中幽默地表示。

和許多大醫院比起來,和信醫院的建築並不宏偉,不過,這是刻意的體貼。高樓大廈型的醫院設計,讓病人住院、檢查必須上上下下長距離移動,並不方便。「醫院大樓只要超過六層,就不理想,」多年來,黃達夫對國內、外醫院有一番深入的觀察。

和信院內的動線,經過精細規劃,好減少病人移動的距離及次數。具體來說,任何兩點之間的移動,即使需要借助電梯,那麼,加上等待電梯的時間,一定控制在十分鐘內,讓病人與家屬不至於疲累。

例如,診間及候診區的位置安排。所有診間盡量集中在同一層樓,而且在樓面中心形成環狀連結,各科的候診室設計在環狀診間的外圍,如衛星般跟隨並列。候診的病人,即使需要看不同科別,也只要在內環帶的診間移動即可。

「我們希望讓流程跟動線盡量有效率,這樣,病人來一趟,可以把所有的看診、檢查以及治療一次完成,不用再多跑一趟。」負責和建築師溝通的事務部主任林李煜提到,和信透過建築物設計所要傳達的體貼,就是想辦法節省病人的時間,讓他們少受奔波之苦。

除了讓病人在醫院內便利地移動,醫院的設計還有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重點,就是要保護病人,最重要的是,預防感染。

許多人都認為醫院是治療疾病的聖地,卻常常忽略這裡也是感染疾病的溫床。百年以前,就有人發現,在烽火連天的戰地醫院裡,死於院內感染的士兵常常比真正戰死沙場的人數要多。即使到今日,被視為醫療品質冠於全球的美國,依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研究,每年全美各地約有一百七十萬病人在醫院內治療時遭到感染,其中有九萬九千人甚至因此死亡。

醫院內的空氣,如果沒有經過適當處理,就會成為交互感染的元兇。尤其在加護病房中,因為進行氣管插管,最容易造成病人的呼吸道感染。台灣各醫院加護病房因置入中央靜脈導管引起的感染率,就常常高於一○%。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