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2
第四章 任何東西都可以作為商品出售

全球化經濟如何導致世界水資源危機

如果說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質,那麼它究竟應該被視為是基本「需求」,還是基本「權利」?二○○○年三月在海牙舉行的「世界水資源論壇」上,五千七百多位與會者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從論壇的名稱來看,可能會以為這是一個由聯合國組織舉行的保護水源會議。不過完全相反,這是一個由商業遊說團體「全球自來水公司公會」(Global Water Partnership)、世界銀行,以及世界著名的水利產業巨頭們發起的會議,會議討論的重點是如何在全球的水利產業中牟利。
儘管聯合國官員也有參與這個論壇,同時也組織一百四十多個國家的部長級會議作為論壇的一部分,但他們在這裡顯然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是那些大型企業,它們自稱能在這場世界水資源危機中扮演救世主的角色。這些企業包括產業巨頭斐凡迪和蘇伊士集團,還有食品加工業中著名的雀巢公司(Nestle)和聯合利華公司(Unilever)等瓶裝水生產商。
究竟水是「需求」還是「權利」的辯論當然不只是簡單的語意學問題,辯論的核心問題是誰有責任確保人類享有淡水──這個生命之泉?是市場還是國家?是大型企業還是政府?若不是一些小型社團在場,這場辯論很可能根本不會發生。在「藍色星球計畫」這面旗幟下,來自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環保、勞工、公共利益組織的代表們堅持水應該是基本人權之一。
但是論壇的發起團體持有相反的觀點。他們希望將水定義為「需求」,這樣民營企業便可以有權利在市場上賣水謀利。另一方面,如果水被定義為「人權」,那政府就有責任保證人人都有用水權利,企業就不可能從中獲利了。最後,各國政府的代表還是讓步了,在部長級會議最後簽署的公報中,水被定義為「需求」,而且根本不去提水是普遍的「權利」。
在世界水資源論壇上發生的這一幕等於宣稱水再也不是公共資源了,這是對二十世紀人類追求民主的打擊。畢竟現在已經是聯合國通過「世界人權宣言」,並訂出「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和「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時代了啊!這些是過去二百年來人類為了民主而奮鬥最輝煌的成果之一,然而,在二十一世紀初,世界上最有權勢的經濟和政治菁英們已經不承認水是人類的「權利」了。既然水被定義為「需求」,那麼按照市場經濟的供需法則,一個人能否得到水,就只取決於是否有足夠能力購買了。
為了理解這一切,我們必須剖析全球化經濟正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社會和國家。畢竟這個面臨水資源危機的世界是由於跨國企業操縱全球經濟造成。在這個全球化經濟的時代,政府已經大大放棄維護公益的責任,而且對企業利益的重視凌駕對公益的重視。只有了解全球化經濟背後的推動力,才能真正了解目前這場世界水資源危機,才能找出解決的方法。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