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5
在言談中做男人?

—運用論述心理學方法分析男性氣概建構之初探研究



壹、前言




「男性氣概」(masculinities)是男性研究中重要的核心概念。然而許多學者並未清楚地定義,再加上不同學科背景對於此概念的理解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使得此概念意涵模糊不清。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即是對於「男性氣概」進行概念性的釐清。



目前西方的文獻中已累積不少關於男性氣概的理論與實徵研究,其中有一部分著重在探討社會對於男性氣概之傳統定義對男性所造成的束縛與傷害,有另一部分則是著重於探究個人男性氣概與男性角色的形塑與建構,另外一類則是著重於描述特定文化群體中男性氣概的特性。雖然男性研究學者來自不同學科,因此也有相當多元的理論取向,然而目前普遍都同意社會建構論的觀點,把男性氣概視為一種社會建構,而非僅僅只是生物性的本質( Kimmel & Messner, 2004)。本研究也採取此觀點來探究男性氣概與男性經驗。



貳、男性氣概:社會建構的觀點



早期對於男性氣概的定義多半是建立在本質主義( essentialism)上,將男性氣概視為一種存在於男性身上的認知、情緒、或行為特質。



例如 Chafetz(1974,引自Masculinity, 2007)曾歸納出西方文化中傳統男性氣概特質,包括身體、功能、性、情緒、智能、人際、其他個人特性等層面。這樣的觀點傾向將男性氣概視為一種靜態的特質,且具有普同性( universal),可以應用在所有男性身上。此種狹隘的觀點受到後來學者的批評。有別於許多關於男性氣概的定義多半較聚焦在個人層次,社會學者認為男性氣概牽涉到更大規模的社會結構、組織與文化模式。



Whitehead與 Barrett(2001)認為男性氣概即為「那些存在於文化與組織場所之中的行為、語言與實踐,這些行為、語言與實踐通常與男性有關,而且文化上被定義為與女性化偏離。」(15-16頁)。這類觀點著重於分析社會中的男性氣概之模式與結構,與傳統心理學觀點顯然有極大差異。文獻中有關男性氣概的理論大致可分為精神分析理論、性別角色理論、性別關係理論與社會建構論等四類(王大維, 2010a),其中性別關係理論( Connell, 2005)受到最多的關注。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