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
笑談軟體工程:敏捷開發法的逆襲

笑談軟體工程:敏捷開發法的逆襲

  • 作者:陳建村
  • 出版日期:2012/06/22
內容連載 頁數 1/4
Chapter 02.
老闆,軟體不是這樣開發的

N年前,台北捷運藍線(板南線)通車之後,有一天Teddy 和第一份工作的老闆朱先生一起搭捷運(忘了去做什麼好事)。上車之後,Teddy 和朱先生聊到捷運的方便性:

Teddy:捷運通車之後節省了很多通勤時間。

朱先生:我認為節省時間還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捷運使得通勤時間變得可預測,會因此改變人們的行為模式。

當時捷運木柵線還沒有遇到強烈月光而變身為「柵湖線」,否則朱先生就不會這麼說了。

重點來了,速度快當然很重要,但捷運的可預測性卻是改變人們生活習慣的主要因素。Teddy第一份工作的公司剛好在台北捷運忠孝敦化站附近,在沒有捷運之前,Teddy搭公車至少要40~50 分鐘才能到公司(還不包括等公車時間)。有時候趕時間搭計程車也不一定比較快,雖然平常覺得台北的計程車多的跟螞蟻一樣,但是上班時間經常等了很久也攔不到一輛空的計程車。所以,為了不想上班或是約會遲到,就必須要提早出門以容忍這些不可預測性。有了捷運之後,從甲地到乙地(假設都在捷運沿線)的通勤時間就變得比較可預測。因此,無論是人們買房子、找工作、開店、約會見面,就經常會挑選捷運沿線。這就是所謂的「改變人們生活習慣」。

可預測性相當大的程度是立基於可靠性(reliability)之上。以路上交通而言,高鐵速度夠快了吧,時速300公里,台北到高雄90分鐘,好方便啊(也好貴)!如果今天有人發明時速9000公里的超級高鐵,從台北到高雄縮短到只要3分鐘,但是有0.01%的出事率(就是平均搭一萬次會有一次翻車的機率)。除非是想要賺保險費,不然應該沒人敢搭。

所以,有一陣子「柵湖線」被罵到臭頭也是相同的原因。通車之後的確變得很方便,但是它的不可靠性卻總是讓乘客們「心裡毛毛的」。搭完「柵湖線」沒出事的話,內心的感受有點像是不小心中了200塊發票般湧起一絲小小的安慰。大眾運輸能蓋成這樣子,也算是「台北奇蹟」了。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