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6
第二章
2-1 説故事,是一種再經驗
你不可能給別人你身上所沒有的東西。
一切療癒,從我開始……


第一章「另謀出路」,我從自己的生命故事開始說起。為什麼一開始要說自己的故事呢?這跟敘事的理念有關。

敘事裡有個重要的概念叫「透明化」(transparent)。敘事治療師不像傳統的治療師那樣,把自己當成「空白螢幕」一般,神祕、保持距離、不可親近。我們不是站在一個「專家」位置,以上對下的姿態去看人。相反的,我們是以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姿態,去接觸人、理解人。因此,敘事治療師會誠實面對自己的生命,會去說自己故事。這是實踐。

敘事很重視「實踐」,我自己做敘事,卻不說自己的故事,那很不一致,根本是騙人的專家。要學好一個學派,得把自己變成那個學派的樣子,光理解而不實踐,知識永遠在生命之外。而且這本書既然在談故事的療癒,我怎麼能光說我做個案的故事,如此還是「專家」的姿態,我想以身作則,先說說自己的故事。「成己成人」,如果說故事有療癒,那必定是從我自己的經驗開始。有位學者曾說:「經驗是最大的權威。」我完全同意。

說自己的故事,我其實就在「示範」敘事的說故事,同時也期待讀者可以從我的故事及生命脈絡裡,直接去理解敘事。故事是最好的教導,我始終這麼認為。讀完本書,你不但理解了我,或許你會立刻明白:「志建為什麼會做敘事這學派,喔,原來如此。」沒錯,一個人會走什麼學派,絕對跟他的成長背景、價值信念有關。我期待從故事中,你認識了我,也認識了敘事,更體驗到什麼是「故事的療癒」。說故事、分享生命,這是一種很美的敘事實踐,這也是我想推廣的敘事學習路徑。

「只有生命,可以抵達另一個人的生命。」我始終都這麼相信。做諮商也好,做教育工作也好,我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做這些事。這份態度,是不容打折扣的。

而且如心理學家吉姆所言:「生命即是故事,故事即是生命(life as story, story as life)。」說故事,本身就是一個生命的展現。當有人跟我分享他的故事時,其實他也在跟我分享他的生命,我們得當一回事,專注聆聽。

我始終認為:所有的療癒,都得從自己開始。在聆聽別人的故事前,我得先聽自己的故事。一個治療師必須先治療自己、先走進自己的生命,才能走進別人的生命裡。「一個治療師自己走得有多深,他的個案也才能走得有多深。」你聽過這句話嗎?因為「人不可能給別人你身上所沒有的東西」,一位有能力療癒自己的治療師,也才有能力療癒他人,這就是我說故事的理由。

我常跟很多想走敘事取向的學生說:「成為一位敘事治療師,你得好好說說自己的故事,這件事是無可避免、也無法取巧的。」如同,在成為一個精神分析師之前,你自己必須先被長期的分析一樣。

寫了長長七年的博士論文,我就是在實踐:說故事。說故事讓我進入自己的生命,療癒我自己。為什麼說故事就有療癒呢?因為說故事是一種經驗的「再經驗」(re-experience)。說故事不是無病呻吟、不是自艾自憐、更不是在自我炫耀,說故事是把過去的某個「經驗」帶到「此時此刻」,讓我們可以重新經驗它、理解它。

這裡所謂的「再經驗」,指的是當我們「再說」(re-telling)故事時,我們開始以新的觀點、角度,去看待過去、理解過去的發生,於是,過去的經驗就有機會被「翻新」,並帶出「多元」而非單一的新詮釋與感受。這就是故事的療癒力所在。

如果故事只能有一種詮釋方式,生命就被困住了。而當老故事得以「再經驗」時,就會幫助我們找到過往創傷經驗的「新意義」。意義是重要的,人是一個要意義的動物。生命中沒有一件事是白白發生的,每件事出現在我們生命當中自有它的道理、它的意義。我們需要找到意義,生命才能往下走。但這個意義不會自己跑出來,它必須透過敘說與重新理解,當我們「反覆敘說」(telling and re-telling)時,意義才會現身。找到意義,生命就有了出口,傷痛就得以療癒,於是我們就得以從舊傷痛中脫困,釋放自己,生命不再拉扯。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