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2
【迎接挑戰】

有位朋友曾向我提到,他目前正在思考,自己是不是該拋下一切去旅行?

我想分享一個我從旅行得到的經驗。以前我和這位朋友一樣,也曾害怕失去很多已經擁有的東西。

當時我很努力想要在清醒狀態下做出一個經過理智分析的決定,但往往適得其反,越是去計算人生,越會害怕失去那些曾經努力得到的東西。

曾經有個朋友告訴我:
「有時候,『擁有』不一定好;『失去』不一定是不好。
比如,擁有害怕,只能原地踏步;
比如,失去害怕,就能勇敢向前。
重要的不是擁有或失去,而是『如何取決這一切」』」

後來,我才知道,這個過程叫「割捨」。

如果一直不願意放下所擁有的,也就永遠無法握住其他美好的事物。

當初我決定要旅行前,有一份人人稱羨的安穩工作,經過了半年的認真思考,我才下定決心要出國。那時,我直接訂好半年後的單程飛機票,這個瘋狂的舉動讓我不再猶豫。當然,我不鼓勵每個人都這麼做,因為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承擔這種瘋狂行動的後果。

忍痛割捨掉這份工作時,心中立刻後悔做出這麼衝動的決定,開始擔心回國找不到工作怎麼辦?旅行結束後的人生該往哪走?自己是不是太自私,沒有顧慮到家人的感受?這一連串的問題有如「陣痛期」,會不時在深夜人靜的時候襲擊我,直到搭上飛機要離開台灣的那刻,都還是如影隨形。經過一段時間的旅行沉澱後,我發現,在途中遇到的世界各國朋友都和我有相同的困擾,但唯一不同的是他們並不會恐懼,反而更勇於挑戰這些「害怕」。久而久之,我在他們的影響下也就不這麼害怕了。

到頭來我才發現,很多自己擔心的問題,要把它們全部裝進背包裡,旅途上遇見不同的伙伴,就拿出不同問題請教他們。我曾經在台灣嘗試問朋友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會用自以為是智者的姿態告訴我:「你太不成熟、你想太多了、人要務實點……」你要把這些負面的回應當做是一種考驗,如果被這些考驗打敗了,就表示也許當下的你「暫時」不適合旅行,應該累積更多勇氣與信心,去戰勝這些考驗。

經過割捨的階段,才能慢慢發現自己可以擁有更多寶貴東西。比如說,父母愛你卻說不出口的關心;朋友間的噓寒問暖;陌生人的熱情擁抱;還有一個全新的自己。

心中放不下擔憂,當然塞不進喜悅。

人生有許多事情無法「選擇」 ,不要再陷入選擇的兩難,沒有「要與不要」,只有「敢要與不敢要」。

我們無法選擇再年輕一次,但可以不再留任何遺憾。

旅行是為了讓世界影響你,接著你來影響世界。

【一生的投資】

有位年屆三十歲的朋友,他說他存了一筆錢,現在正考慮是否要一口氣花掉去旅行?還是要繼續存著,等以後老了退休再去旅行?

我想對他說的是,趁年輕,身體可以自行控制時就走出去吧;老了,等身體不受控制時想爬也爬不出去。

身旁很多朋友常說,等退休後存夠錢再去環遊世界。剛畢業時我也這麼覺得,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開銷只會越來越多,假如把人生規劃的預算也加進去,我突然意識到錢只會越存越少,若真的等到退休,存的錢可能只夠環島。

因此,我在二十八歲時花光所有人生積蓄,完成為期一年的旅行。你問我不怕窮嗎?當然怕,怕得要死!你能想像一個快要三十歲的男人,家裡銅板比鈔票多的感覺嗎,我甚至根本不敢翻開存摺,不敢去面對一無所有的事實。雖然我在出門旅行前就知道這是必然會發生的,只是沒料想到真的面臨了年紀變大和沒錢的事實,竟可以引發如此深層的焦慮。

我花了好幾天時間面對自我焦慮,並沒有急著要解決問題,反而想慢慢解讀問題背後的來源,因為我知道如果不追根究柢找出原因,這粒惡魔種子就會在心中發芽。就像郭台銘曾說:「阿里山上的神木之所以大,四千年前在種子掉到泥土裡時就決定了。」我深怕之後焦慮感也會和神木長得一樣茁壯,到時想砍掉都難。

後來,我漸漸察覺出是自己的焦慮來自「對未來的不安全感」,我害怕的不是沒錢,而是沒錢面對未來。找到問題根源時,我問了自己:我可以連命都不要闖出國,在台灣闖還有什麼好怕的?

我們都怕沒錢,但年輕就是最好的本錢。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