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益生菌酵素嚇嚇叫

益生菌酵素嚇嚇叫

  • 作者:呂鋒洲
  • 出版日期:2013/05/13
內容連載 頁數 1/2
「酵素潛力」為生命與健康基礎

其實科學家早在數十年前就知道其作用機轉,也揭開了部分神秘面紗。譬如愛德華.豪威爾博士(Dr. Edward Howell)就在他所著的《酵素營養學(Enzyme Nutrition)》一書中提到,人體有如一個「酵素銀行帳戶」,每個生物體都具有不同的「酵素潛力」。所謂「酵素潛力」,是指在生命期中所能產生的酵素數量。也就是說,只要一息尚存(具有生命力),體內就會自然產生或製造酵素,主要包括消化酵素與代謝酵素兩大類;這兩類酵素會隨著人體的需要而增減數量,就像我們從銀行帳戶中提領存款一樣,若消耗了較多的消化酵素,那麼代謝酵素產生的量就會減少;反之亦然。如果長期透支或兩種酵素的數量無法保持平衡,人體就可能生病,甚至因而縮短生命。

豪威爾博士的理論曾經引起生化學者的討論熱潮。反對者認為,酵素是一種具有專一性的蛋白質,各具有不同功能,彼此無法完全替代;譬如負責消化、吸收作用的酵素就與職司呼吸、解毒、代謝、免疫等保護生命者不一樣,不會因為消化大量食物、用了太多消化酵素,就使得「酵素銀行帳戶」內的存量不足,因而影響健康或危急生命安全。因此若有某種酵素缺乏或不足,只要補充該種酵素就可以了,不至於影響健康。

益生菌中的酵素取之不盡

大家都知道,食物容易腐敗就是其中有微生物參與的緣故;如果微生物在水果中發生作用,水果就會腐爛、發酸,變成醋或酒,最後分解殆盡,復歸於大地。我們特別選擇水果(食物),甚至挑選微生物的種類,進一步加以分類、消毒、做好品質管制,就可以製造出醋、酒或食用酵素,有益人體健康。既然如此,那麼我們何不直接從微生物中取得酵素呢?

一般而言,人體內的微生物可大致分為有益菌與有害菌兩種,通常和平共存於腸道中。顧名思義,有益菌就是對人體有益的微生物,能促進消化吸收、保持腸道健康;而有害菌會分解食物殘餘,產生有害氣體,影響健康;例如加速人體老化、產生致癌物質,因而誘發癌症等。但兩者過多或過少都不好,必須有益菌與有害菌的數量維持在「恐怖平衡」狀態,人體才能保持真正的健康;如果有益菌太多,有害菌太少,甚至沒有,那麼糞便就無法分解、產生氣體,因而無法順利排出體外;這些有害物質在體內停留的時間愈久,對人體愈有害。反之亦然。而所謂「恐怖平衡」,通常是指有益菌多於有害菌的情況。

有益菌有助於促進身體健康,而且能從食物中補充,所以又叫做「益生菌」。但生化界對所謂的「益生菌」有相當嚴格的定義:除了微生物本身無害之外,益生菌經過人體攝取、進入腸道之後,必須能夠長期定殖於腸內,成為小腸內的微生物群之一,且有助於維持微生物群的穩定平衡(homeostasis)才行。

聖經早就善用無花果蛋白酶(汁)

例如西方的基督教聖經就在(2kings 20:7)中記載,猶太人曾以喝煮熟的無花果(fig)汁來治病;現代的研究發現,無花果汁之所以能治病,關鍵就在於無花果內所含的無花果蛋白酶(ficin),此種酵素有助於溶解細菌或病毒的堅硬外殼,讓免疫細胞可以輕易將其殺滅。時至今日,人們依舊將無花果蛋白酶(酵素)視為膳食補充物,有助於促進消化吸收;現代生物科技還將其應用在皮膚膠上面,具有多方面的用途。

益生菌、助生質與synbiotics

西元一九六五年,利立(Lilly)和史帝威耳(Stillwel)首先發現,腸道中的龐大細菌群不一定全部都是有害菌,「還有具選擇性而非病原性的活體微生物」存在,那是一種「支持或有利於生命」的菌類,因而以希臘語命名為「益生菌(probiotics)」。意指「在人體小腸內共棲的細菌群,對保持宿主健康、預防或治療疾病方面,能夠表現出有益的效應」。

此說提出之後,普遍受到基礎科學和臨床醫學界的重視,紛紛投入進一步的研究,也獲得很多進展,聯合國農糧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因而將「益生菌」定義為:「活的微生物,可以當做食物的一部分;食用足夠量之後,可為宿主帶來健康效益。」其地位與價值深受肯定。

減輕消化系統負擔比補充食物酵素重要

在整個消化過程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酵素參與,但有的時候因為飲食型態不同,或身體不舒服時,人體分泌的酵素可能不敷所需,並可能因此造成消化不良或其他疾病。例如飲食中的油脂含量很少,甚至完全不含油脂時,膽汁就無用武之地;而肝臟與膽囊若長時間不分泌或排出膽汁,膽管或膽囊中的膽汁就可能濃縮、形成結石,嚴重時還必須動手術解決。這就是醫師與營養學家並不主張吃純素,甚至完全不吃油脂的理由之一。

若要消化順暢,除了保持飲食均衡、三餐定時,以及身體健康之外,最好多攝取本身就富含酵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或部份新鮮食物;再不行,那就只好直接食用酵素製品了。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