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1/4
完美的一首詩:濟慈的〈秋頌〉(“To Autumn”)

Sometimes whoever seeks abroad may find
時而,遠望探尋之人倏見
Thee sitting careless on a granary floor,
你無慮地席坐穀場地上

一首好的詩,不僅是表達詩人的想法,可能還是要呈現美好的意境。有時候,去外面尋找一切美好事物的,反而忽略了周遭無憂無慮的愜意。這兩句來自Keats<秋頌>的詩,點出了美的展現可能來自於「無心」或「無意」。王國維《人間詞話》談到人生的三大境界,最後一個境界也是回到無心或無意:「眾人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什麼是完美的詩:形式與內容的結合

這首秋頌非常完美,就在於它將詩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所謂一首完美的詩應該要包含兩大要點: beauty in form以及power in matter。Beauty in form就是在形式之中找到美,而power in matter指得就是內容有深度、有內涵及力量。這兩者合而為一就是力與美的結合。

那麼我們該如何將兩者結合呢? 19世紀詩人Samuel Taylor Coleridge提出了有機體的概念(organic form): “The organic form, on the other hand, is innate; it shapes as it develops itself from within, and the fullness of its development is one and the same with the perfection of its outward form. Such is the life, such the form.” 此有機體是從內在開始形成的,其發展的完成是與外在形式完美結合的,也就是所謂的裡外合一。我們可以想像形式是有生命的,如同一顆成長中的樹木,當樹幹成長茁壯的同時,樹根會不斷向下延伸、樹皮會不斷擴展來包覆不斷蓬勃發展的樹幹及樹枝,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斷同時進行的。

換個例子來解釋,所謂詩人創作十四行詩或五言絕句,一開始都不存在任何公式,而是詩人自然而然的將心中所想、所感受的以文字抒發出來,完成的時候,就成為十四行詩或五言絕句,這是非刻意的過程,也就是organic form概念所強調的外在形式的決定與內在內容的相輔相承。

完美的藝術形式:音樂

什麼樣子的作品才能在形式中有美且內容裡有力量呢?十九世紀文學家Walter Pater提出音樂是所有藝術最完美的形式,因為音樂之中我們無法分辨形式與內涵,就像我們不一定聽得懂周杰倫唱什麼或義大利歌劇的語言,但我們卻可以欣賞作品純粹之美,因為作品中形式與內涵的界線不存在,力與美完美結合。Pater還認為好的藝術不一定是最偉大的藝術,其中的區別不在於形式(form)而是在於作品本質及內涵,真正所要表達的意義(matter)。所謂文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其有著崇高的寫作目的(great ends),具備反叛的特質使之有深度(the depth of the note of revolt)以及the largeness of hope in it(希望的宏大)。例如但丁的《神曲》(Divine Comedy)或彌爾頓的《失樂園》(Paradise Lost),前者秉持著基督的精神帶領讀者進入聖經故事的世界,後者對於人類的失落做出解釋及描述,這就是文學的偉大性。

但無法否認文學的確難以達到Walter Pater所說的good art的境界,原因在於文學一定有形式,而其形式與內容也大多是分割的,因為我們讀完文學作品總是習慣思考它想表達什麼?意義是什麼?其形式與內容之間沒有太大的關聯,因而導致力與美無法結合。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