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1/8
三、對自我的恐懼
 
假裝
 
創作者害怕自己只是假裝在創作,不難想見,這正是懷疑自己是否具備創作能力的下場。畢竟你比其他人都清楚,自己的作品中哪些是偶發的結果,更別說那些受到他人啟發的創作元素了。有些創作概念甚至不是你的本意,但觀眾看的時候就會逕自這樣解讀作品。如此一來,你很容易就會覺得,自己好像只是做著創作時該做的事,你只是在假裝。大家很容易就會以為,真正的創作者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此這些人跟你不同,他們有資格自我感覺良好、對自己的作品感到滿意。
 
害怕自己不是真的創作者,會讓你因此低估了自己作品的價值。
 
當你的創作不太順利、沒有意外的驚喜、第六感不管用時,這種恐懼就會愈來愈嚴重。如果你認為創作只可能出自天才之手,經歷這種低潮時,只會讓你更加堅信自己不適合走創作的道路。
 
但是先別急著放棄創作、轉而去找份正職,先仔細想想創作這回事,創作和欣賞都需要持續投入精力,而且是投入很多精力。在創作者感到脆弱的時候,「天才」的迷思讓創作者有藉口放棄創作,讓欣賞者有藉口不再試著了解作品。
 
究竟創作是什麼?
 
同時,繼續創作的人往往對自己的作品相當敏感,敏感到有點危險的地步。如果你覺得這不是問題,試試看依據直覺創作,或不按計畫創作,同時保有自覺,衡量每種作法的效果,看看你對作品會有什麼反應。反身創作愈來愈普遍,也就是向內探索,以自己為主題的創作,也許某種程度上,這個現象顯示創作者試著將創作的困難轉成對自己有利的元素。「關於創作的作品」催生了一支批評學派,奠基於無庸置疑但狹隘的假設:透過作品,創作者不斷「重新定義」藝術。這種作法將「創作是什麼」視為正統、嚴肅,甚至棘手的議題,但是卻鮮少花力氣去思考究竟創作是什麼。
 
不過,儘管你覺得自己只是假裝當個創作者,你並沒有辦法假裝在創作。試試看,看你能不能假裝在寫故事,同時真的寫出故事來?不可能。也許策展人不想展覽你的作品、出版社不想發行你的作品,但跟你是不是真正的創作者,這根本是兩碼子事。藉由大量創作出不怎麼樣的作品,慢慢去蕪存菁,也剔除跟你風格不符的作品,然後創作出好的作品。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