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圖解老子的智慧

圖解老子的智慧

內容連載 頁數 1/5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於中。
 
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不仁,將萬物等同於祭祀用的「芻狗」。聖人不仁,將百姓等同於祭祀用的「芻狗」。
 
「芻狗」,是祭祀時用草紮的草狗,祭祀儀式完畢後,即扔掉,不再管它。在此比喻極為低賤、無價值的東西。
 
現代漢語中,「仁」字的意思是「同情,愛護和幫助人的思想情感」,如果我們依這個意思去理解老子這句話,會覺得老子冷酷至極。聖君治國,把百姓用完就扔嗎?但是,老子還有這樣的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八章),「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二十七章)。顯然,在老子所用的概念中,「仁」這個概念,與「善利萬物」「常善救人」這些內容是矛盾的。在老子心中,「仁」是什麼意思呢?
 
「仁」是周朝儒家德治政治文化的一個重要概念,「仁政」即「德政」。由於仁政是與禮制結合在一起,所以「仁」與「禮」本為一體。德由禮成,遵禮為仁(1)。孔子從周,所以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還解釋說,所謂「仁」,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2)。我們在前面的篇章中,已分析過「禮」的特徵。「禮」就是按貴賤親疏有別的原則,將萬物分為三、六、九等,建立起上下不相逾的階級秩序。不同的階級,享受不同的政治和經濟權利。理解了「仁」在周朝傳統政治文化中的特定內涵,我們就能準確把握老子本章中所用「仁」的含義了。
 
老子對「仁」,常持批判態度。他說:「大道廢,有仁義。」(十八章),「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十九章)。
 
春秋時「天地」的概念,相當於現在所用的「宇宙」概念(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指天地並不在萬物和芻狗之間畫出一個尊卑貴賤的階級。萬物與「芻狗」在天地之中,是平等的,各有各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老子認為,有形的宇宙萬物,漂浮游動在「道」無形而浩瀚的海洋之中,「道」同等地包容和對待萬物。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