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5
第一節 環境與資源管理的目標
 
我國於2002年公布之「環境基本法」,明確指出推動環境保護的管理措施,目的在於提升環境品質,增進國民健康與福祉,維護環境資源,追求永續發展。因此環境與資源管理便是在增進福祉、永續發展的高度自我期許下,維持甚至強化環境與資源質與量的作為。
 
人類生存與發展必須仰賴大自然所提供的環境與資源。環境與資源包括各種環境介質,空氣、水體、土壤等,以及存在於環境介質中或在環境介質間流動的各樣再生及非再生性的物質或能量資源,如礦產、森林、生物多樣性、陽光、地熱、風、潮汐等。隨著經濟發展大量運用環境與資源,使環境與資源的質與量產生變化,甚至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例如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氮循環、磷循環、平流層臭氧濃度、海洋酸化、全球淡水耗用、土地利用變遷、空氣污染、化學物質污染等環境與資源問題,均影響巨大迫切。許多研究指出,地球承載力的幾個面向已然超限,地球所受的壓力已經到了臨界點,亟需政府與民間共同嚴肅以待。
 
我們雖然知道資源的使用是種種環境壓力之根源,資源的耗用仍然持續快速增加。據全球生態足跡網路(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的估計,到2020年,世界的生態足跡將達1.5個地球;到2050年將超過2個地球;所造成的資源耗竭與環境衝擊,地球將無法承載 (Rossy et al., 2010)。因此,藉由環境與資源管理以達永續發展的根本課題便是:面對窘迫的資能源侷限,以及因資能源的使用而引發物質和能量之流動所導致的環境問題,如何藉由物質及能量的有效管理,一方面讓資源循環再利用,一方面減輕環境衝擊,成為社會是否能邁向永續的關鍵。
 
面對如此複雜的問題,政府需要建立明確並具整合性的環境與資源管理目標,以及策略推動的原則來因應,藉由政策制定、推動社會成長,發展具有效率、成本合理且社會接受的方案。
 
環境與資源管理具有以下目標:
1.確保資源的永續利用
2.減低經濟成長與環境衝擊間之連結
3.促進物質壽命及附加價值之延續
4.預防污染及廢棄物、廢水、廢氣等汙染的妥善處理
5.減少物質對健康及環境所造成的負面衝擊
6.對於產品生命週期之思考應將廢棄物及有害性物質的產量最小化
7.未來可能問題及威脅的預警與機會的掌握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