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創作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3
十四十五號公園/康樂里拆遷

1956年臺北市進行第一次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將康樂里(古稱三板橋)之地依照日據時代的都市計畫用地編訂為公園預定地。當時上面已經住了兩千多名住民。1975年臺北市政府著手規劃十四、十五號公園,並與當地住戶協調,但無結果。經數度抗爭波折之後於1997年3月4日正式拆除。2003年10月完成公園建設。

從墓地到公園預定地

日據時代的三橋町,是日人的高級墓葬區,範圍包括今日的林森公園、晶華酒店、欣欣百貨一帶,日本總督在參拜臺灣神社回程時,得以順道祭祀。該區有乃木希典母壽子、明石元二郎等人之墓,還有為紀念一對殉情者而建立的「比翼塚」,附近並設有極樂殯儀館。

一九三二年殖民政府公告﹁大臺北市區計畫﹂,為了達成收容人口六十五萬的目標,除了規劃交通路線外,亦規劃設置公園等休憩場所,在三橋町區域為十四、十五號公園用地,日人的墓地亦屬於預定地的一部分。不過在日人戰敗結束對臺殖民之時,在臺北市區僅完成圓山、臺北、龍山寺、螢橋及建成兒童遊樂園,十四、十五號公園的闢建計畫並沒有實施。

在墳場搭建家園

一九四九年國民黨三二軍團的士兵及其親屬(多自山東、江蘇)由海南島撤退到臺北,在國軍縮減部隊的政策下選擇自謀生路,他們來到三板橋這塊日人墓園落腳,初期僅以最簡便的方式搭起棚架以求棲身,用蘆席在墓碑、石塊上建起茅草屋、土厝,終至覺悟暫時不克反攻大陸,且因資源匱乏、居住環境種種不便,於是動手拆解公墓裡的墓碑、棺材板再利用為重建家園的建材,加以木材磚塊與塑膠浪版的組合,一間間「家戶」便如變形金剛一般在墓園中逐漸立起來。一九六〇年代又有一批來自中南部的城鄉移民搬入這裡,繼續在狹小空間裡建立家園。

儘管一九五六年在政府在戰後首次的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中,沿襲日人的規劃維持將三板橋地區列為公園預定地,但暫無經費闢建,且由於當時政府一時之間無法解決大量的住宅需求,便仍讓住民居於此地,並發給門牌,行政區劃屬中山區康樂里。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