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1/4
腦科學基礎理論

只要有證據,不管是多不可能、多荒謬的事,我都會相信。只不過愈不可能、愈荒謬,相對也必須有更可靠而牢不可破的證據。 ──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目前正是行為科學的黃金年代,感覺每過一週,我們對於人類如何思考、如何感知、如何做出反應,又多了一分嶄新的認識。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經濟學家忙著解開世紀之謎,例如:「如何才能戰勝收件匣?」「為什麼最通情達理的人,依舊有死腦筋的時刻?」「我要如何馬上停止拖拖拉拉(或是晚一點或明天就不再拖延)?」這一類每天都會碰上的問題,科學界現在有了更多答案。

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報章雜誌突然冒出一堆有大腦圖片的文章?令人有點好奇,不是嗎?替本書提供科學依據的心理學、行為經濟學與神經科學,不是已經存在一世紀以上,為什麼突然間變得這麼熱門?這三個行為科學領域的確歷史悠久,不過大趨勢是,現在我們更能把學術理論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在我解釋本書提到的三大科學主題前,這裡先介紹一下理論界起的變化。

心理學:要「幸福」、不要「不幸」的科學

從前的心理學大都研究負面行為的成因,研究人員孜孜不倦研究「偏執」與「沮喪」的病理學,還探討「恐懼」與「侵略性」是怎麼一回事,因此不意外的是,心理學最出名的實驗是史丹利.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充滿爭議的權威實驗。米爾格倫研究人類服從權威的程度,測試受試者是否願意遵從白袍人士的指令,對陌生人施予可能致命的電擊。令人心生不安的實驗結果是,大部分的人都願意服從。這一類的心理學實驗顯然讓人看到人類大腦的複雜性,並替現代的行為科學立下基礎,然而相關發現無法成為振奮人心的幸福指南。

近年來,心理學改變了研究方向,引發正向行為的情境成為顯學。賓州大學教授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Seligman)一九九八年當選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主席後,帶動了這股潮流。先前,賽里格曼自己的研究大都集中於「無助」這個主題,但是他上任後宣布推廣「正向心理學」,鼓勵學者研究讓人們發揮天賦的力量。自此之後,心理學家轉而研究人生較快樂的一面,例如什麼事可以讓人走上發達之路,提振精神、進而增加生產力?對於平日職場生活已經有如米爾格倫電擊實驗的我們來說,我們比較想知道正面的事。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