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蔬果歲時記(四款書衣隨機出貨)

蔬果歲時記(四款書衣隨機出貨)

  • 作者:焦桐
  • 出版日期:2016/08/03
內容連載 頁數 1/7
〈甘蔗〉十一-五月
 
學齡前寄養在外婆家,當時高雄市三民區還很像鄉村。舅舅有一片果園,外公種田、養豬,外婆種菜、飼養雞鴨。農村廚房裡有一個大爐灶,煮過晚餐,外婆輒用灶內餘火烤甘蔗,未削皮的甘蔗受熱,糖水緩慢滲出表皮,有些凝結,有些猶豫滴落,宛如眼淚。我曾在〈外婆〉一詩中懷念:「暗夜的爐灶有回憶的餘燼/甘蔗偎在裡面流淚/輕語如體溫」。取出熱甘蔗,咬掉蔗皮,咀嚼間流動著甜蜜,溫暖,快樂,幸福感。這種幸福感竟永遠鮮明在記憶中。
 
似乎不會有人覺得甘蔗不好吃。中國最早出現甘蔗的文獻是《楚辭.招魂》:「胹鱉炮羔,有拓漿些」。柘,通蔗;柘漿,甘蔗汁。連橫《臺灣通史.農業志》將臺灣甘蔗分為三類:「竹蔗:皮白而厚,肉梗汁甘,用以熬糖。紅蔗:皮紅而薄,肉脆汁甘,生食較多,並以熬糖。蠟蔗:皮微黃,幹高丈餘,莖較竹蔗大二、三倍,肉脆汁甘,僅供生食」。竹蔗又稱高貴蔗,外皮綠色,質地粗硬,不適合生吃;紅蔗即中國竹蔗,皮墨紅色,莖肉富纖維質,多汁液,清甜嫩脆。
 
這種經濟作物產於熱帶、亞熱帶,栽培非常普遍,全球有一百多個國家出產,以亞洲為大宗,其次是中南美。甘蔗適合栽種於土壤肥沃、陽光充足、冬夏溫差大的地方,是製造蔗糖的原料。秋天的時候,甘蔗成熟,榨汁製糖。吳德功〈竹蔗〉:
 
蔗圃千畦植,村農利溥長。
節多如竹秀,葉密似葭蒼。
揭揭風吹響,湛湛露釀漿。
待當秋九月,處處獻新糖。
 
甘蔗種植連接著殖民,奴隸,剝削。荷治時期,臺灣長官定期向東印度公司例行報告,《巴達維亞城日記》一六二四年二月記載,蕭壠(Solang,即今之佳里)產甘蔗,及許多美味之鮮果;荷蘭東印度公司招募漢人來臺種甘蔗,生產蔗糖賣給日本。清道光年間詩人陳學聖〈蔗糖〉:「剝棗忙時研蔗漿,荒郊設廓遠聞香。白如玉液紅如醴,南北商通利澤長。」
 
日據時期,總督府政府更大規模種植甘蔗,臺灣俚語「第一憨,種甘蔗乎會社磅」, 反映了壓榨剝削的製糖株式會社。古巴詩人尼古拉斯.紀廉(1902~1989)長期流亡國外,以詩控訴帝國主義者剝削、壓迫黑人,直到古巴獨立才返回祖國。短詩〈甘蔗〉應是流亡時期之作:
 
黑人
在甘蔗園旁
美國佬
在甘蔗園上
土地
在甘蔗園下
鮮血
從我們身上流光 !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