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與島嶼故事

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與島嶼故事

  • 作者:劉枝蓮
  • 出版日期:2016/09/22
內容連載 頁數 1/5
父親討海日子(一九五八~一九七○)
 
那時,我們家有一隻黃貓,牠總懶洋洋,找個定錨點,直睜睜看著人們,重複、單一動作,有時候是一個晌午。小時候,我也喜歡一個人坐在階梯上,直睜睜,看著金正叔叔他們,如何重複整理漁網,從打開、抖落、摺疊;或者他們以強勁的手,搖轉呀搖轉,從這頭到那頭,編製著「繩索」。他們有時對著一塊如鐵石木頭,不斷鑿洞,每天就這麼丁點木屑,連拿起掃帚都嫌少。至於我為什麼會對這盲目與單調視覺感到興趣,連自己也不懂,或許有一世,我也是貓,一隻孤僻的貓。
 
那些年,我們這大房子,總是好多人,金正叔叔、國興伯伯、金暖表哥、嬤珠表舅、珠弟哥哥、立義姨丈、典露叔叔、孟大表哥……,還有從香港來的廣東人伯伯,他們一高一矮,其中一位白髮,聽長輩說,他們是來馬祖研發白力魚(梅香魚)。記憶中,他們住在三樓,很少聽他們二個開口說話,是語言不通?我不了解。金正叔叔他們是爸爸找來的工作伙伴,是蝦皮豐收一起慶祝、婚喪喜慶一起幫忙、遇到困難會互相包容、彼此扶持的另類家人。
 
一九五八年機動舢舨「中興一號」下水啟用。它不僅取代傳統「搖櫓」捕魚方式,也為馬祖漁民打開新的視野。一九五九年,父親嗅到將要遍地開花的漁耕方式,主動邀約牛角村國興伯伯、典露叔叔等六人合股,一起造新船。他們六人之中,以親兄弟搭檔「下江」、「討海」為一組,六股十二人,姜伯伯為技術股,不出資。其實大夥都不出資,都由父親全權處理,包括資金。一九六一年新船「建新號」落水啟用,它不只改變了「一柄櫓槳下大洋」牧漁方式,也跨過了「家族海耕」形態,轉型成了鄰里「伙伴關係」。
 
父親是出資者,對外代表船公司;國興伯伯則管理營運,對內負管理經營責任;舅舅曹典詠管理財務、金正叔是船長、姜伯伯負責打樁技能、「鴉片鬼」卡叔負責膳食。一切就定位,隨著衝上天際鞭炮聲,一九六一年新房子完工,股東與我們同步遷入新家,這兒成了大夥築夢的來處,是休息也是出發的地方。
 
四○、五○年代蝦皮(或稱毛蝦、小蝦)、黃魚並列馬祖主要漁獲。蝦皮移動方向主要在南竿、北竿。若要與黃魚相遇,那麼就要選擇東引島。「建新號」以追逐蝦皮為主,也曾遠赴東引追捕黃魚。而捕蝦皮要用「起斗」(定置網)製作材料如稻草等,都得從臺灣購買,由於在季節開始前準備購料,漁民通常稱這樣的採購為「辦季頭」。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