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8
(節錄自「第一講李煜」)
 
唐詩何以變成宋詞
 

原來屬於市井庶民的歌聲,變成士大夫用來紓解生命某一種情懷的媒介
 
唐詩經過初唐,發展到李白、杜甫、李商隱、杜牧等人,成就高到某種程度以後,講求隱喻修辭,已經有些高不可攀,民間慢慢讀不懂了。凡是藝術形式意境越來越高的時候,其實也說明它遠離了民間。可是民間不可能沒有娛樂生活,老百姓會自己創作一些歌來唱,這些往往會被士大夫認為是不登大雅之堂,兩者之間的距離就愈來愈遠。然而,一旦兩者被拉近,就會產生新的藝術形式,即我們現在講的「詞」。
 
宋朝人仍然寫詩,甚至詩作的數量比詞還要多,但卻沒有詞的成就高,這是有趣的現象。詞的音韻形式發生一些變化,當我們讀到「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時,會發現音韻的跌宕起伏產生很多節奏上的新的韻律感,也因此拓展出詞的境界。
 
五代詞是唐詩過渡到宋詞的橋樑,而其中的關鍵人物是李後主,即李煜。李後主的作品其實不多,可是卻在文學史上具有旋乾轉坤的影響力。
 
李後主是戰爭政治的失敗者,卻是文化上的戰勝者。宋滅南唐,南唐後主的詞卻征服了宋。北宋時,雖然大家還在寫詩,可是詞已經變成文學裡的重要形式。李煜使原來屬於市井庶民的歌聲,變成士大夫用來抒解生命某一種情懷的媒介。那些伶工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作品可以變得這麼有意境。
 
「詞」這一文學形式的出現與成熟,要注意兩個面向:一是民間創作,詞最初不是文人創作,而是產生於民間的歌曲,是較為通俗的民間文化。後來當文人開始用這一形式去書寫自己的心情時,它才變成民間與文人合作產生的文學成就;二是李後主,是他把民間創作與文人創作成功地連接在一起。
 
前半生的醉生夢死,後半生的亡國之痛
 
前半生他面對自己,追求感官上的愉悅;亡國以後,他的後半生盡是哀傷痛悔
 
李商隱、杜牧創造出晚唐靡麗的風格,沒過多久,大唐崩解,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這一階段,有兩個國家比較安定繁榮。一是定都在金陵(今南京)的南唐,延續了對唐朝的嚮往與崇拜,並且自認為延續了唐朝的正統,故以「唐」為國號。李煜是南唐最後一位君主,被稱為「李後主」。另一個是建都在成都的後蜀。四川本來就是很富有的地方,也產生了非常華麗的藝術和文學創作。五代十國是戰爭頻發的亂世,在亂世當中,江南與蜀地保有了文化上的穩定力量,南唐更是出現了一個重要的文人,而且是一個君王──李煜。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