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只要出問題,小說都能搞定

只要出問題,小說都能搞定

  • 作者:朱宥勳
  • 出版日期:2017/03/28
內容連載 頁數 1/2
第一章  為什麼敘事

導言——因為你只能活一次

在前一章〈導論〉的結尾,我們曾經提到,人們之所以容易被「故事」影響,是因為它符合人類的認知結構,是一種能夠簡化資訊、加速決策的懶人包。但這仍然沒有解決一個問題:為什麼是故事呢?我們有很多種簡化資訊的表達形式,為什麼不是表格、心智圖,或維基百科式的精準說明文字,而非得講個故事呢?更何況,故事往往會提供很多額外的細節和不必要的情感,又不能保證讀者百分之百接收到我們的訊息,這不是做了很多虛工、又平白冒著失準的風險嗎?

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只能活一輩子。

不管是出現在小說、電影、漫畫還是廣告片裡,唯有故事能夠讓我們瞬間進入「另一個人生」。人生在世,大部份的人都不會對自己的處境完全滿意,卻也沒有辦法可以改變自己的處境。如果不考慮投胎的話,「聽故事」是唯一可以讓你暫時逃離當下人生的解決方案。這種遁逃,成就了人類最古老也最根深蒂固的娛樂形式。它十分頑強,不管科技如何演變,感官的效果有多強大,符合故事結構的產品硬是能帶給我們更高的滿足感。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最極端的感官案例就知道了:即便在A片當中,也多少會有場景、有角色、有因果鍊,而不是一開場就進入「重點橋段」。

幾乎可以說,大部份的人類都是故事的成癮者,只是每個人接觸它的媒介不一樣而已。從最深奧的文學小說,到雜貨店櫃台上的小電視,乃至於你在客運上聽到前座兩人說的同事八卦,都能提供類似的滿足,也共享類似的敘事結構。

從「進入另一個人生」出發,我們也可以知道,什麼樣的故事對人最有威力。什麼時候你會覺得想進入另一個人生?那無非是「匱乏」(自己的人生比別人少了些什麼)和「奇觀」(別人的人生是你永遠沒機會經歷的)。前者如蔡宜文評論中國的宮鬥小說《琅琊榜》時就提到,故事中的所有重要情節都指向了「向家人復仇」的軸線,它的爆紅可能就反應了中國、台灣兩地讀者在家庭結構裡積壓的不滿,這便可視作某種「匱乏」。後者則像近年流行的美式超級英雄電影,各個具有強大異能的角色代替我們殲滅生活中無法殲滅的那些威脅和不公。當我們看到蜘蛛人突遭奇遇、從軟弱的青年變身成可以獨力拯救即將脫軌的列車的人時,我們想到的是現實世界裡,我們所無法阻止的那些壞事。「如果有這麼一個人就好了」,甚至「如果我是這麼一個人就好了」。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