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母親的關懷
 
我是一個非常主張父母要深度關心孩子功課的資深母親,支持我這種想法的理由很簡單:
 
一是,我從小時候好好做功課的習慣裡,養成了日後自己取得或補上工作能力的方法,也延伸出面對工作難題時可以耐下心來的習慣。
 
二是,當了母親後,兩個女兒在離開大學之前,我一直都對他們的功課表達深度的關懷和濃厚的興趣。這個習慣到了後來,自然而然轉變成我們分享彼此工作的關心。
 
從小,我們對孩子的行為禮貌要求都很嚴格。只有在知識的討論上,孩子跟我們是平起平坐的好朋友。
 
前不久,《中國時報》開卷版有位記者電訪我對《正午惡魔》這本書的看法。她問我為什麼會看這本書,我記得那是七、八年前跟大女兒在談話中,討論到一名員工的憂鬱症,當時,我們的觀點有些不同,於是,去看一本資料豐富的書是擴展討論的好方法。
 
這本書是女兒介紹我看的,她一提出建議,我立刻上網買了書,認真看,因為我想跟她有深刻的溝通。
 
在我當母親這三十年,孩子所看的書有些是因為我們的引介而讀的,我也有不少書是因為她們的推薦才讀的。但這種習慣,並不是一開始就以一本本書的規模出現,而是他們小的時候,我總是關心她們的功課或留心看一張考卷得來的了解。無論形式是什麼,「內容」才是父母安放關心與發展了解最好的位置。
 
三是,以眼前社會的發展來看,知識程度就像一種基本配備。一個成績太差的孩子,即使有專家提出不少美好的理論,來支持「不一定要讀書」的人生路,但父母除了暫時感到寬心之外,又有什麼方法能夠讓幼年的孩子來發展自己?先不要說發展,就說小學或國中不好好讀書,整天要做什麼?既然社會已經比較富裕了,允許他們延長依賴期,把義務教育推向十二年,這代表他們是一定要在學校裡好好過完十八歲以前的人生。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幫助他們把每一天過得踏實一點?不要逃著書本,躲避學習。
 
把書讀好,跟在工作上好好表現是一樣的態度。沒有耐力解決課業困難的孩子,也往往在其他工作上表現出只有三份熱情的態度。絕對不能隨便找幾個成功的例子推論出「不會讀書會工作」的必然。無論讀書或工作,能吃苦的人都會比較出色。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