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5
「漢奸」—一個活詞
 
在民族主義興起的中國,本來應該要變成死語的表達方式在使用上變得頻繁了起來,就是「漢奸」這一個詞。
 
戰爭期間與戰爭結束後,在中國協助日本的中國人都被稱作「漢奸」,被國家和輿論嚴重地譴責。「漢奸」比起「賣國賊」是個更加苛刻的表達方式,這可從漢字的印象來窺探。近幾年,在網路的世界裡,主張國際協調的人們被熱血的「愛國者」痛罵是「漢奸」的也是家常便飯的事。主張民主,人權,憲政等普世價值的雜誌則被一部分的保守派稱為「漢奸雜誌」。當發生反日示威這種特殊時期的時候,「親日派」和「漢奸」幾乎是同一個意思。抵抗列強的侵略,以獨立國家為目標的近代中國,對外強硬派通常都可以維持其正當性,妥協派與談和派只要未掌握絕對的權力的情況下,就會被當成漢奸。「愛國無罪」的口號也與這樣的價值觀並不無關係。
 
當被問到近代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漢奸」是誰的時候,幾乎所有的中國人一定會回答是汪兆銘(精衛)。就如後面所述一樣,汪兆銘是中日戰爭中在日本佔領地成立與日本合作政權的政治人物。中日戰爭期間的一九三八年,為呼應日本的軍部和一部分的民間勢力所推動的「和平運動」,而離開國民政府所在地的重慶,與日本進行了和平交涉。其結果就是在日本佔領地南京成立了合作政權。
 
正當全國國民一致抵抗日本侵略中,與敵國握手言和是國民情感的層次上不被原諒的行為。汪兆銘成為「漢奸」的代名詞應當是這個原因。
 
汪兆銘與汪兆銘政權不僅中國近代史,也帶給現代中國一個大問題。從那時候起,就形成了對外強硬就是「愛國」,對外妥協就是「漢奸」的公式,持續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判斷。就像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很多的幹部和知識份子也被貼上「漢奸」的標籤,這個詞也被當作攻擊政敵時方便且有效的手段來使用。「漢奸」一詞的被亂用,招來了國民與國民之間的對立,不可否認這帶給了社會安定與調和負面的影響。
 
在本章將探討「漢奸」一詞是如何產生的,中國近代史與現代社會之中,「漢奸」兩字帶有什麼樣的意涵,而以現代大國為目標的中國,要如何去克服這個問題。還有,正因這個問題與日本有很深切的關係,所以這裡一併考察中國近代史中的日本。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