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6
序章  民族的成立和中國的歷史
 
何謂中國?
 
本來的意思是首都
 
現在的日本人一般認為「中國」是「中國人」的「民族國家」。然而,這種認知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首先必須探討何謂中國?又必須認清何謂「民族國家」?
 
漢字的「中國」,指的到底是什麼呢?
 
最初的意思是「國」之「中」。在「國」具備日語所指「國家(くに)」的意思之前,過去指的是由城牆圍繞的「都」。作為證據,可以看到西元前四世紀後半哲學家孟軻編纂的《孟子》〈萬章下篇〉,。當中寫道:「在國曰市井之臣。」,注疏則寫道:「國,都邑也。」。另外,《禮記》〈學記禮運篇〉當中也寫道:「國有學(學校)。」注疏則寫道:「國,天子之都也。」
 
「國」這個字原本是「或」。囗部的四角形代表的就是城牆,內側的「或」,代表拿著武器,守衛城牆。也就是說,「國」就是「都」。
 
然而之後,「國」變得與「邦」同義。「邦」與「方」相同,指的是「那個方面」、「這個方面」,比「國」的範圍更廣,相當於日語中的「國家(くに)」。由於西元前二○二年登上皇位的漢高祖名為「劉邦」,因此不能直呼「邦」字。於是,避開「邦」,改用「國」。「國」也才因此具備「國家」的意思。
 
如果「國」是「都」,那麼「中國」指的究竟是哪裡呢?
 
西元前六世紀末學者孔丘(孔子)親自編纂的《詩經》,〈大雅〉〈生民之什〉詩中寫道:「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注疏解釋:「中國,京師也。」。「京師」指的就是首都。由於是正中央的「都」,當然指的就是首都。
 
中國與蠻夷
 
「中國」原本的意思是首都。之後被當作比首都更廣泛的意義使用。西漢太史令司馬遷,為了紀念西元前一○四年的曆法改革而開始撰寫的《史記》,在當中的〈孝武本紀〉和〈封禪書〉,作為發生在西元前一一三年的事情記錄,寫道:「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與神會。」
 
「天下」與現在的「中國」意思相同,指的是人類居住的世界。這裡分為「蠻夷」和「中國」,「蠻夷」指的是與「中國」居住民擁有不同生活習慣的人。這個「蠻夷」居住的世界裡有三座名山,剩下的五座名山則在「中國」。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