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
內容連載 頁數 1/4
土地的意義──已故齊柏林導演的啟示

文◎金守民


在台灣「愛台灣」是很多人的口頭禪,可是到底要怎麼「愛」自己的土地家園,人人有不同的念頭與方式,甚至會堅持不一樣的政治立場。

美國小朋友會以講笑話、諷刺的方法來運用「愛」的語言表達。譬如中文講「我愛吃蛋糕」,可是英文表達是「我愛蛋糕」(I love cake)。小時候朋友會問:「你愛蛋糕嗎?」 「對呀,我愛蛋糕。」這時候朋友就接了一句妙語:「那你為什麽不和蛋糕結婚?」(Then why don’t you marry cake?) 有時候還會再挖苦:「你可以跟蛋糕相親相愛啊!親一親吧!」這種小大人玩的語言遊戲顯示出,「愛」有時只能掛在嘴巴上、可是實踐起來大不可能。當我說「我愛蛋糕」,其實我是為了自己的肚子,要「毀滅」蛋糕。

我們一方面「愛台灣」,但是遇到跟我們理念不同的人講「愛台灣」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對方是虛假的。這是因為「愛台灣」是一種隱喻 (metaphor),一種語言表達,到底這樣的表達要怎麼實現,人人有不同的想法。總不能抱抱台灣吧?要怎麼跟台灣親親呢?

台灣歷史上的確有政治人物和他們的老婆趴在地上向大地親吻,從選舉結果來看,這動作似乎沒有為候選人取得多數選票。不過從他們的動作,我們可以看出,「愛台灣」指的是我們和這塊土地的關係;台灣人講「愛台灣」是指對自己土地的認同,儘管這也是蠻抽象的概念。

土地到底要怎麼愛呢?對台灣人來說,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很明顯的表達了他對台灣的熱愛與呵護。因為齊柏林先生看到的ㄦ──也讓我們看到的──是台灣土地的整體,它的美、它的魅力,也看到它的污染、缺陷、與創傷,齊導對台灣的偉大貢獻,是讓我們認知我們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與事,看到土地的真實面象:有醜陋也有優雅、有好也有壞,有島國的多元與活力,卻也有國土的腐敗所帶來的精神污染。《看見台灣》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塊土地連結了所有台灣的地理、環境、生態、族群、與社區。國家公園被破壞、河川被污染,大家都遭殃,因為土地是不論意識型態、不論族群的。《看見台灣》的「愛」土地的故事是,土地的真面目、社會的真樣貌,必須整體深入地去了解與探討;「愛台灣」就是認識自己的島國。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