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創作展
內容連載 頁數 3/7

大竹社區位於台東縣大武鄉,是排灣族的聚落,張金福是當地的意見領袖。

在舉辦說明會前,經由同樣來自大武鄉的水保局課長張清晏介紹,張金福才知道從小在部落裡就常看的紅色穀物叫做「紅藜」,更重要的是「這東西竟然有人要買!」回到部落以後,張金福抱著「不妨一試」的心態,先是鼓勵社區居民小規模的栽種,後來又參加水保局臺東分局和「臺灣好農」網站的合作專案。

在王志輝的要求下,「臺灣好農」網站上架了十幾種台東農產品,同時為三種農產品做詳盡的文字介紹、影像報導,大竹社區的紅藜就是其中之一。「上架之後發現,紅藜的確是市場上可以接受的!」在網站上販售的首批台東紅藜,在短短三個月之內就全數售完,約莫七十萬元的營收全數交給大竹社區。

「很多部落裡的老人家每個月只靠幾千塊的老人津貼過日子,七十萬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一筆錢,種的那三個農戶原本根本不指望能賣掉,沒想到最後全部賣掉,而且還不需要自己賣!不只他們驚訝,我們團隊也很振奮。」王志輝坦言,其實他的團隊一開始對「紅藜」這個項目沒有信心,總覺得這穀物毫無知名度,「到底誰會買?」

而且對一個公務員團隊來說,「要行銷一個全新的東西,似乎要花很多錢,做很多事,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著手。」沒想到初試啼聲,竟然就幫大竹社區賺到第一桶金,團隊產生信心之際,也開始正視「紅藜的市場潛力」這件事,到了隔年年初,王分團隊迎來更振奮士氣的事件。

【摘錄2】02 紅藜先生返鄉記:不當小農的志氣,讓部落荒地活起來

「你好,我是吳正忠,在部落裡大家都叫我魯瓦。」

魯瓦,是吳正忠的原住民名字(排灣族名Ljuwa)。在台東,他有個更響亮的名號――紅藜先生。

吳正忠是台東紅藜「大農」,台東縣農會供銷部一年賣出的脫殼紅藜不超過八公噸,但光是他一個人每年經手賣出的脫殼紅藜就已達九公噸。若以市售散裝紅藜多為一包二百五十公克計算,等於一年賣出三•六萬包。

不只批發生意的規模可觀,吳正忠個人品牌的表現也有聲有色,在臺灣擁有十六家分店的量販店「愛買」,店內上架的藜麥品牌只有他的「紅藜先生」,別無其他相關產品。
7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