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9
導讀
 
《妙法蓮華經》由印度傳入中國,共有三種譯本:
 
一是月氏國三藏法師,竺法護初譯此經,名《正法蓮華經》,共有十卷,二十七品。
 
二是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名《妙法蓮華經》,共有七卷,分為二十八品。
 
三是北天竺國,闍那崛多與達摩笈多兩位三藏法師,重譯此經,名《添品妙法蓮華經》,共七卷,二十七品。
 
其中以《正法蓮華經》最詳密;但流傳最廣,一般所誦者是第二種譯本。今解釋此經,就是依鳩摩羅什法師的譯本,名《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的思想源流
 
《法華經》是佛陀在靈鷲山上,與一萬二千多弟子們聚會時,所說的大乘經典。會中,都是沒有煩惱,心中得到解脫,不再有生、老、病、死輪迴的心結的阿羅漢,還有許多菩薩及天人等,以及他們的眷屬總共十幾萬人。
 
舍利弗尊者曾三次請求佛陀講說本經,最初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舍利弗再次請求,佛陀回答:「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佛的眾多弟子中,舍利弗已是智慧第一,尚且如此。因為這《妙法蓮華經》的經意、內容,是佛才能究竟的諸法實相,在釋迦牟尼佛心目中,這種稀有難解之法,不是一般凡夫二乘所能聽懂和接受的,因為若是妄想以小量大,難免引起偏執而誤解。甚至那些得少為足的增上慢人,聽了即生驚疑,而不信此《法華經》的義理。
 
因此,當佛陀答應開講時,當時果然如佛所料「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的四眾弟子聽了佛所說後,竟然有五千人無法接受而退席。
 
法華經的地位
 
天台智者大師所主張之「五時八教」,即將佛教諸經典之內容加以分類、解釋。
 
智者大師將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分為五個時段,針對對象程度的深淺而分別說出不同的經典,從說法之順序分判為五時,分為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
 
第一華嚴時,指佛陀在伽耶城附近的菩提樹下,成道最初之三七日間說《華嚴經》之時期,如日照高山之時。當時說教之內容是正說圓教,兼說別教,而說法之對象是別教之大菩薩眾與圓教中之優秀份子。但此時之說法程度太高,聲聞皆如聾如啞,未能收到化益之效果。從教之順序來說,相當於初從牛身擠出之乳味。
9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