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1/4
Chapter 41 中、日西進非洲:各懷鬼胎,兩國在打什麼政治算盤?
 
2009年以來,中國成為非洲最大的經濟夥伴。北京政府在非洲的投資項目不斷增加,2017年更選擇在吉布地(Djibouti)建立第一個海外軍事基地。非洲市場競爭激烈,各國搶著攻城掠地,中國企業須得應付當地人的敵意與新競爭對手的壓力。
 
2015年12月4日,中非合作論壇在南非約翰尼斯堡召開,中國在會中宣布,2016年起對非金援將增加兩倍,提高到600億美元。這項承諾將中非經貿關係帶到新高點:雙方貿易額在2000年僅有100 美元,2015年時已達到3,000億美元。
 
中國「非洲政策」的3階段布局
 
中國的非洲政策分為三個時期,每個時期各有其策略性目標。第一個時期從1950 年代開始,當時中國共產黨把援助非洲發展當作一種軟實力,用來和台灣競爭,以獲取外交盟友的支持,鞏固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地位。第二個時期則為1990年代的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當時在評估中國企業進軍的地點,選擇了非洲作為新的市場。2000年之後屬於第三個時期,這個時期中國的原物料需求增加,以鋁土(bauxite)為例,2010年中國90%的鋁土是由非洲所供應。
 
觀察中國在非洲經濟活動的地理分布可以發現,自2000年代初期以來,中資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中非。2014年中國在中非的投資額,相當於區域生產毛額的21%,在東非和南部非洲則約13%。相對的,中國對西非和北非的投資額始終很低。中國著眼的是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國家,非洲自然資源的輸出目的地大部分是中國,比如:木材類占比為54%、石油占21%、礦物和金屬占42%。
 
中國投資白象工程,不顧民主、環境規範
 
不過,中國進軍非洲最重要的斬獲,是取得基礎建設案,尤其是鐵路及公路工程計畫。1980年代以來,國際投資人愈來愈少參與這類標案,認為這類工程是「白象工程」(éléphant blanc),成本高又不能為當地帶來實質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中國企業便乘隙長驅而入,推銷自己的合作模式:非洲國家可以信用貸款的方式融資,工程由中國企業執行,相對的,非洲國家要將原料出口到中國以償還貸款。這種「一籃子」式的承包方案,讓中國成為非洲的頭號金主。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