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窗外春雨綿綿,河水對岸,觀音山在微黯天光中溫柔現身。我和慈廷、育平先到,坐在渡船頭旁PM中,閒閒抽起小拉前幾天在紫藤蘆手捲的德國煙草。
餐廳女主人Maggi在國內學服裝設計,在巴黎待了六個年頭念服裝社會學與影劇特殊化妝。回台八年後,三年前在淡水渡船頭邊開了PM,作法式創作料理。朋友們來過後都驚豔不已。
譬如說,昨晚的「微辣皮蛋蕃茄洋蔥」開胃小點,Maggi說是用來「調戲」大家舌頭的……,前菜中有一道「水梨芝麻捲」說是兩種色彩,兩道味覺的「定相疊景」(Directional
Perspective),嘴巴特叼的慈廷對溫潤涵汁「鮭魚卵海鮮拌飯」也讚不絕口—即使主菜「蒜味小羊排」這樣的大菜,Maggi也能做出極細緻與細膩的口感,但聞蒜香脂香,一點也不油滑腥羶。
這樣的「飲龢食德」,只有深諳「慢慢快活」的slow life族懂得創作與享用的真諦。
關於「速度與人生」這個主題,我的朋友楊子葆博士曾轉述過一箇著名的故事:幾名西方先進國家的探險家,領著一群當地黑人挑夫在非洲大陸跋涉前進,快馬加鞭地趕了一段路之後,挑夫們統統停下來不願意繼續再向前,探險家們因為行程耽擱而感到憤怒,探詢原因,黑人們答道:
「我們趕路的速度太快了,快到靈魂遠遠滾落在後面,所以必須停下腳步,好讓靈魂能夠跟上來。」
靈魂移動與肉體移動的速度不一樣?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說法,艾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筆下小王子星際旅行時,碰到一名販賣解渴藥丸的商人,這種藥丸十分神奇,只要吃上一顆,一整個星期都不會感覺口渴:
小王子於是問道:「你為什麼要賣這個?」
商人回答說:「因為這可以節省時間。專家們已經統計過了,一個人每星期可以節省五十三分鐘。」
「那麼五十三分鐘用來做什麼呢?」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至於我,」小王子自言自語道:「如果我有五十三分鐘可以自由運用的話,我希望能從從容容地朝一泓泉水走去…。」
我的好朋友楊子葆博士也說—
顯然速度與效率並不一定每次都能帶來更好的生活,因為好生活並不總是依照結果來定義,往往過程也非常重要。服用一顆解渴藥丸,也許真能讓肉體不渴,卻無法灌溉靈魂。而對小王子而言,「從從容容走向一口水井」的過程,就意味著一種生活品質,一種照顧移動速度比較慢的靈魂的肉體移動方式。請大家注意,這樁故事裡,小王子選擇步行作為一種享受過程的旅行工具。
人類的平均壽命七十六年。其中睡眠就佔了二十六點七年,工作佔了八點二年,家務十三點六年(男性是五點四年),就連路上塞車也耗掉一點三年,加上你在電視機前面竟然坐了整整六年。最後,你真正的休閒只分到微不足道的四個月。作者塞維特說,這四個月甚至還會聽到手機的鈴聲來分你的神。
日本京都北郊,大原三千院的「聚碧園」旁立著一塊石頭,上面雕著:
「一期一會;一日一生。」
台灣社會上,那些沒有時間或時間很少的人,都被認為是命運的寵兒,因為他們是「被揀選」來作大事的人。即使並非所有人都相信,但他們自己絕對深信不疑。最後大家的共識變成:「沒時間就是有地位的象徵,是比開Benz或BMW更具體的象徵。社會上層級的高低定於『沒有時間』的程度。」
那些人都應想想歌德的話:
「美貌問希臘主神宙斯:『為什麼我存在的時間那麼短暫?』」
「宙斯回答:『因為短暫是美』。想想看:愛、花朵、露水和青春,所有美麗的事物都從宙斯寶座前很快地經過,流著淚走了……」
整個台灣社會給大家的教養都著重在Save Time,主流價值全在生產力與效率,而很少教大家Slow
Life。其實生活品質是醞釀出來的,幸福的人生就是要慢慢吃,慢慢愛,慢慢過生活。
平衡的人生,就如同塞維特的勸告—慢慢走,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