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必要部分的「拆書」讀書法

 

考試用書可以拆開來看

 

你有沒有拆書或者撕書讀的經驗呢?

回答「NO」的人應該比較多吧!

 

大部分的人都不習慣將裝訂好的書拆得支離破碎,但我認為,只要有需要,即便把書拆得四分五裂也沒有關係,有些書因為拆解後,反而更容易找到需要的資訊。

 

考試用書、考古題或語文教材等,我建議都盡量拆解比較好。

 

一般使用者會希望這類書方便攜帶,在通勤、通學、休息等瑣碎時間裡看,就能學得更有效率。可是這類書(例如大學指考的考古題)大多很厚,不方便整本帶著走,所以就需要拆書,只帶需要閱讀的部分即可。

 

這裡提供給大家一個小訣竅,只要用熨斗熨過書背,任何書都能簡單拆解喔!

 

另外,像工具書或商務書等,雖然也想只帶需要閱讀的部分,但不知為何,就是無法動手拆解。這時,建議你把想看的部分影印下來,雖然花時間,但卻是不拆書也能達成目的的方法。

 

 

也可以故意把書弄髒,降低對拆書的抗拒

 

利用拆書或影印的方式,不只方便攜帶,也有助減輕讀書時,對書的排斥感。就算是厚重到讓人敬而遠之的書,一旦經過拆解或者被印在白紙上,就會讓人感覺容易親近,也比較好讀得下去。

 

為了降低對書的排斥感,我會建議學生,每當拿到全新的教科書或題庫時,就先折書。

 

往往全新、乾淨的書會讓人產生不想破壞它或弄髒它的憐惜感,但結果卻是有些人連一頁也不曾翻動過。為了讓學生們丟掉這樣的想法,我會請他們在拿到書時,就先在書上留下折痕,一旦有了折痕,學生們就能順利進到書中世界。

 

 

 


盡量「在書上寫字」的讀書法

 

書裡的「記錄」是了解自己的資料

 

這裡我想建議大家,讀書時,請盡可能在文中空白處寫下文字!

 

以我為例,我習慣一邊讀書,一邊在書裡作各種記錄。「寫字」也是一種記錄,而這樣的記錄會成為觀察自己的資料。

 

比方說,當你重新閱讀時,你可以集中注意力看過去自己的「感想」、「意見」或「有印象的部分」,這樣你就會知道自己平常都注意些什麼、心裡想的又是哪些事情。

 

如果能再加上「日期」更可以提高閱讀意願,像是「七月四日讀到這裡」……這類的記錄愈多,愈會想要「再多讀一些」,可以振奮情緒。

 

 

書寫有助進一步活用

 

書寫的目的不光是為了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同時也是在為接著的「活用」階段做準備

 

從書中所摘錄出「想要應用在人生裡」的文章與項目,會變成你的人生指標。它也可以是重複閱讀的素材,或者促成行動的實踐項目。

 

 

 

找出「專心」與「隨性」時段的讀書法

 

安排「專心」與「隨性」兩個時段

 

讀書法中,有「專心讀」與「隨性讀」這種講究讀書意識的方法。

 

所謂「專心讀」是指規劃出專心讀書的時段,並在那個時段好好讀書;而「隨性讀」則是指利用瑣碎時間隨性閱讀的讀法。

 

如果讀書是為了變聰明,也就是要解決自己問題、實現願望的話,那麼如何確保自己有專心讀書的時間是很重要的。

 

以學生為例,可以利用讀書時間專心閱讀與現階段所學相關的書;如果是上班族,則要利用工作時間,集中閱讀與現在工作有直接關連的書;如果是與本業無關的書,則建議利用瑣碎時間閱讀。但有不少無關本業的書卻對人生相當有幫助,這些書非但不能隨性讀,還應該集中精神讀。

 

為此,在第二章「時間預算」裡也提到,首先要將一天中能夠拿來讀書的時間確實空出來,再將它分成「專心閱讀時間」與「隨性閱讀時間」。

 

為了能夠專心讀書,最好選定一個完整的時段。不過話雖如此,也不需要特地空出一、二個小時,只要有十五或三十分鐘就以足夠。當然,專心程度因人而異,請多方嘗試,找出自己最容易專心的時段。

 

 

大概決定要在各個時段閱讀的內容

 

訂出「專心閱讀時間」與「隨性閱讀時間」後,最好進一步決定要在這些時段裡閱讀哪些書,將一天的讀書行程安排到某種程度。

 

比方說,在上班通勤時間,可以閱讀「工具書」來提高工作幹勁;在午飯後的十五分鐘或是外出搭車時間,可以閱讀「學習用書」來增長知識;在下班回家的電車裡,可以閱讀「小說」來撫慰工作疲憊;睡前則可以閱讀「心靈叢書」來沉澱思緒。

 

不需要太嚴格遵守時間表上的規定,只要自己知道「某個時段要讀某類書」即可。只要事先做好時間安排,就能在「專心讀書」與「隨性讀書」之間取得平衡。

 

順帶一提,我認為最容易專心的時段是在「睡前」以及「上班前的早晨時間」,如果通勤時有位置可坐,還可將乘車時段一併納入。

 

我之所以把「睡前」當成容易專心的時段,是因為睡前較容易深入人的潛意識,利用這個時段閱讀有助解決眼前問題或者實現願望等的書,把書的內容帶到內心深處。

 

 

 

讓便利貼與書合為一體的讀書法

 

讀書時不能沒有便利貼!

 

「便利貼」是非常方便的工具,我在讀書時不能沒有它。

以我為例,讀書時我會在有關下方內容的地方,貼上便利貼:

 

事後會想再次閱讀的段落

想要摘錄下來的段落

有待查詢的用語

 

也就是說,我是為了日後尋找時方便才使用便利貼。

 

為了讀書時的方便,我會將便利貼放在隨手可即的地方。甚至,我還會在書籤上貼上一疊便利貼,因為書籤隨時都夾在書裡,這樣就不會外出時忘了攜帶,而且讀書時,還能邊讀邊貼,比起放在記事本、鉛筆盒或包包裡都還要容易拿取。每當我讀完之後,就會將便利貼連同書籤一起夾進另一本書裡。

 

雖然我很喜歡便利貼,因為它真的是非常方便的工具,但還是有缺點,就是每當貼在書籤上的一疊便利貼用完時,就得再次重新貼上一疊,這對有些人來說,或許會覺得麻煩。

 

覺得麻煩時,也可以直接把整疊便利貼拿來當書籤,但這時就要挑選比較大張、比較厚的便利貼。不讀的時候,可以把它當成書籤;讀的時候,可以貼在書本的最後一頁,等一本讀完了,剩餘的就再移到下一本書裡,如果變薄了,就換上新的一疊。

 

 

用「貼的位置」來代表不同意思

 

如同前文所述,我們會利用便利貼來作為日後我們尋找時的標示,因此,既然要貼,最好能在事前就先賦予它們意義。比方說,「這張便利貼代表事後要再查證」、「那張便利貼代表要做摘錄」……,方便事後找尋。

 

或者也可以用顏色區分,但若用顏色區分,則必須攜帶各種顏色的便利貼在身上,有點累人。

 

像我則是會用「兩邊」、「上下」等貼的位置以示區隔。如果用貼的位置區分,就能減少攜帶的種類,也會輕鬆許多。

 

一般我會將「參考用」的貼在「兩邊」,愈是重要的內容就愈往上貼;「緊急」(已決定再次翻閱日期)的貼在「上方」;「超緊急」(當天會再看)的貼在「下方」,而「超緊急」也包括要查的單字等。

 

 

不在便利貼上寫字

 

我不建議在便利貼上寫字,因為寫在便利貼上,萬一掉了的話,那麼專程寫下的內容就通通不見了。因此,我會在整理筆記時,全部寫進書裡,像是「要查的單字」,等查明意思之後,就直接寫進書裡或者「記憶筆記」裡。

 

便利貼純粹是重讀時用來喚醒注意的記號,不過,還是會有寫在便利貼上的例外,但那是未來有打算撕下的情況。比方說,題庫問題的解題提示,我就會寫在便利貼上,等到不看提示也能解題時就會拿掉便利貼。

 

 

 

製作「理解」、「記憶」、「習慣」三本筆記

 

將筆記分成「理解」、「記憶」、「習慣」三種

 

活用書的方法之一就是「增加知識」。這時必須用到下列三款筆記本:

 

理解筆記

記憶筆記

習慣筆記

 

「理解筆記」裡寫的是有系統的內容,所以又稱為「系統筆記」。當你把書當成「理解筆記」時,就要以這本書為核心,把從它以外的書所得到的知識,通通寫到這本書中。

 

「記憶筆記」裡彙整的是需要背記的知識,可以用它來檢查你是否已經記住該記的內容。不需要一個主題寫成一本,只要把目前你正在背記的所有主題都整理在一冊裡即可。

 

而「習慣筆記」就像使用手冊,寫著實際的行動流程。

 

有關實際作法,我以「投資股票」的書來作說明。

當你想要活用有關這方面的書籍知識時,你的「理解筆記」就是針對「股票」作系統介紹的書,這時請你把這本書當成核心。當你在閱讀「理解筆記」的同時,如果有需要背記的知識(例如「需要記住的數字」等),就請抄寫在「記憶筆記」裡。如果「習慣筆記」中有容易遺忘的內容,也請寫進「記憶筆記」中。

 

由於「記憶筆記」是為了幫助你背記的筆記,所以一定要寫上日期,並參考稍後介紹的復習時間點,把它們全都背下來。

 

 

 

如何確立自己的讀書法?

 

讀法不脫「守」、「破」、「離」

 

本書依據情境及需求,為大家介紹了各種讀書法。

 

當你使用這些讀書法到某種程度後,就會慢慢出現類似下面這樣的想法,「要是我的話,這裡就會這麼做……」或者加進從其他書中學到的點子……,這些都是很棒的作法,改良書上寫的,就能更適合自己(如果突然想到什麼點子,也請趕快寫進書裡)。

 

以上所說的,其實就是「守」、「破」、「離」。

 

剛開始要以確實做到書中所教的為目標(守),待累積經驗到某種程度之後,就要打破既定規則,試著從各方面摸索(破),最終就是要脫離所學,自成體系(離)。

 

 

光是模仿不會有「好結果」

 

請秉持「守」、「破」、「離」的精神,確立出自己的讀書法。

 

每件事在不同的人手中都會有不同的作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不管做什麼事情,如果不親自嘗試,是無法體會個中滋味的。

 

唯有親身嘗試,才有辦法建立屬於自己的「作法」。

 

只要了解自己的「作法」,就能知道現階段自己的定位;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就只能單方面配合別人,這樣可是無法締造好的結果的。

 

別人的意見終究只能用於參考,最後下決定的還是自己,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機會創造出「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