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世紀最危險的小說,書信體小說顛峰之作!《危險關係》
 


梅黛侯爵夫人與凡爾蒙子爵曾經相互愛悅,分手後仍是密友。某天,梅黛夫人聽聞負心情人竟要迎娶親戚之女,便寫信給子爵,密謀破壞這樁美事;未料這浪蕩的玩伴竟另行盯上正經的法官夫人,敬謝她雙手奉上的愛情遊戲。隱隱發作的妒意,令侯爵夫人與子爵立下賭約,若他能取得獵物委身於他的書面證據,就能重新再贏得她……

《危險關係》由175封信構成,是十八世紀書信體小說集大成之作。內容描寫法國大革命前、上流貴族晦暗的男女關係。出版後,首刷旋即在兩週內售罄,平均每12天再刷一次,成為當時法國家喻戶曉的暢銷書。然而,它的魅力不僅限於法蘭西,這優雅浪蕩的法式情調,隔年也在倫敦與德國造成轟動;書中綻放的慧黠光芒與創新的敘事學,令各方文壇不得不注意到這顆閃耀的法國新星。但也因為內容敗德不倫,遭輿論抨擊,據說瑪麗皇后曾命人用白紙將書封包起,不讓人知道她在讀《危險關係》──此書爭議性之大,可見一斑。也因此《危險關係》在1824年與1865年兩度遭查禁,直到20世紀中葉前,仍不被文學界所青睞。拉克洛亦被人們目為怪物,當時大概只有薩德侯爵堪可匹敵。


即便屢遭查禁與詆毀,仍難掩蓋這本經典的耀眼光芒,幾乎每隔50年便有慧眼獨具的知名作家重新提起《危險關係》,試圖重建它的經典地位。波特萊爾認為拉克洛有「今日少見的才華,唯司湯達爾、聖伯夫及巴爾札克除外」;紀德曾編輯此書、並將它列為法文十大小說之一。在此之前,書信體小說的形式從未與內容如此貼合;在拉克洛手上,書信體跳脫以往平鋪直敘的舊習,引入置換、裁剪、掩藏等戲劇性手法,十八世紀平面而通俗的書信體就此進出幻化,被改造成立體富景深的小說舞臺,躍升藝術殿堂。《危險關係》更受到後世無數作家與藝術家的推崇,這份名單還在不斷累積中。

《刺蝟的優雅》作者妙莉葉.芭貝里便曾說過:「我十四歲時就已讀過(這本書),當時不懂,但是風格非常引人注目。」一語道破這本危險之書的魅力,在於形式綰結內容那種強迫性、全面性而無有漏洞的藝術美──即便對內容不甚了了、亦或不感興趣,呼之欲出的吸引力仍能將讀者吸進虛構的世界,難以自拔。這是每位小說家都想達到的境界,但對於觀點侷限、不利於操作長時間敘事的書信體而言,更是難能達到的顛峰之境。

《危險關係》的經典性亦可由後世眾多的改編作品窺知一二。它情節緊湊,深具畫面感與舞臺性格,利於改編成各種藝術形式,於電影、電視、廣播、歌劇及芭蕾舞劇等領域皆有改編作,電影更高達五部之多,最知名的版本是1988年由Christopher Hampton編劇、Stephen Frears導演的同名電影。1980年, 德國劇作家Heiner Müller將本書改編為舞臺劇《危險關係四重奏》(Quartet),一度遭禁演。知名插畫家Aubrey Beardsley與Georges Barbier亦曾為本書繪製插畫。2010年,韓國名導許秦豪與中國編劇嚴歌苓傳出攜手合作,將打造以舊上海為背景的《危險關係》,重現這部法國經典。

 

 

法國17世紀貴族沙龍文化盛行,是男性交際應酬發表意見的場所;女性則扮演招待、傾聽、附和的配角,但這並不表示女性沒有想法,而書信便成了她們抒發己見的極佳工具,如賽維涅夫人(Madame de Sevigne)便藉由書信教導女兒宮廷中的爾虞我詐及做人處事的道理。浪漫主義者也好書信體,因為它具私密性,僅止於寄件者與收件人之間,可在字裡行間盡情地以第一人稱表達看法,又可以第二人稱向對方示意,且能用第三人稱評判他人的是非,卻只限於你知我知,真符合浪漫主義派重情感輕理性的精神。著名的書信體小說,也包括了吉勒哈格(Guilleragues)的《葡萄牙信簡》(Lettres portugaises, 1669)、孟德斯鳩(Montesquieu)的《波斯信簡》(Lettres persannes, 1721)、李察森(Richardson)的《克萊麗絲.哈洛維》(Clarisse Harlove, 1748),還有盧梭(Rousseau)的《新哀綠綺思》(La Nouvelle Heloise, 1761)及歌德(Goethe)的《少年維特的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 1774)。

18世紀啟蒙時代(Siecle des Lumieres)介於17世紀的古典主義與18世紀的浪漫主義,它的書信體文學,則屬「眾聲喧嘩」(polyphonique)型:其小說架構複雜,人物對話交疊。對頭腦清晰的人而言,是極佳的腦力練習,會覺得興致盎然,又可滿足偷窺的欲望,如同在一旁看好戲的觀眾,時而讚嘆作品內人物巧妙的言詞,時而情緒亦隨著其中角色起伏,彷彿自身化為信中主人翁。它結合了哲理的闡述與浪漫的想像,充分地反映了十八世紀兩股力量的拉扯:理性主義的堅持和放蕩主義的反撲。

拉克洛(Choderlos de Laclos)的《危險關係》(Les Liaisons Dangereuses)包含道德的勸說,但當中愛情的算計與鬥法才是最精采的部分。此書一問世,警方立刻禁止其陳列販售,認為它淫蕩不倫,警世作用不強。同一時代的沙德(Sade)除了如拉克洛一般,將性與殘酷聯結,他更直指放蕩者如何物化、玩弄或羞辱女性,在他的小說中,有性無愛。然而仰慕拉克洛的斯湯達爾(Stendhal)卻認為應分辨熱情(l’amour-passion)與品愛(l’amour-gout),並發展出一套昇華(la cristallisation)理論,寫成《愛情論》(De l’amour)(1822)。無論讀者以何種角度閱讀或站在什麼立場,一部引起討論爭議的作品,必有其引人矚目之處,正因他充滿理性與感性的崢嶸,才更合乎真正的人性。

小說內容藉著其中人物的魚雁往返,流露了他們的意圖和秘密,也將他們串在一起,呈現了當代上流社會的恩怨情仇。其實,小說裡的主要人物有五人:凡爾蒙子爵(Vicomte de Valmont)、梅黛侯爵夫人(Marquise de Merteuil)、杜薇院長夫人(Presidente de Tourvel),賽西兒‧沃朗熱(Cecile Volanges)以及唐瑟尼騎士(Chevalier Danceny),但真正的主角則是前二者;此外,沃朗熱夫人(Madame de Volanges)與羅斯蒙德夫人(Madame de Rosemonde)只是替作者道德教訓作注腳的配角。其實,整部小說中,真正左右全局的除了上帝,就是梅黛夫人。

讀者在閱讀時確實會被小說主角之間微妙的多角關係所吸引,有如玩魔術方塊般刺激,但那種善於心計、戲弄感情到玩火自焚的地步,造成不同層次人格上的扭曲,則令人始料未及。本書於1782年問世,結果立即引起各方的注意,雖然結局是以道德為訴求,所有主角都「罪有應得」,遭受悲慘的下場,不過當時已有人間接嗅到法國大革命之前社會動盪不安的喧囂氣息,認為貴族階級之間的淫亂關係,也是造成三餐不繼的一般百姓憤恨不平的重大原因之一。若說《危險關係》為導火線,那是言過其實,但如果認為它是革命的風向球,則並不為過。


 
★中央公論文藝獎、島清戀愛文學獎、柴田鍊三郎獎肯定
★直木賞得主.純愛系教主半自傳小說
★角田光代、袁瓊瓊、郝譽翔、陳玉慧、倪采青、劉黎兒 強力推薦!

《奈津的獨白》
 
★與《春膳》、《喜福會》、《巧克力情人》作者齊名
★美國國家圖書獎、二十世紀百大好書得主
★名作家張惠菁感動推薦



《我心姊妹》
 
★舊金山紀事報「二十世紀百大好書」、洛杉磯時報年度好書、西雅圖時報年度好書、英國柑橘文學獎入圍
★電影《濃情戀人香》(或譯《情誘色香味》)原著小說
★印度版《傾城之戀》──貫穿五感、綁架直覺的魔幻香 料小說

《香料情婦》
 
★二○○八年獨立創作獎.最佳處女作小說得主
★二○○八年英國醫藥記者協會.最佳主題小說得主
★二○○八年澳洲書業獎.年度最佳小說、年度新人入圍




《數字狂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