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修.史卡德
│柏尼.羅登拔│
殺手凱勒│伊凡.譚納│
睡不著覺的賊轉行間諜
伊凡.譚納 (Evan Michael Tanner)
登場作 《睡不著覺的密探》
我一旦適應了不必睡覺的生活,就總能找到可做的事、可以聊天的對象、可以讀或研究的題材。但無論活多久,無論是醒著還是睡著,人都不可能盡知天下事。
∼《睡不著覺的密探》
三十四歲,家住紐約,十八歲時參加韓戰受傷,一枚榴霰彈的碎片殘留腦部,破壞了睡眠中樞。「似乎沒什麼大礙——其實只是一小塊碎片而已。他們替我包紮一下,把槍還給我,就又送我上了戰場。然後我就不能睡覺了,完全睡不著。」譚納從此成為不用睡覺,也睡不了覺,月領軍方一個月百餘元傷殘撫恤金的男子。
不用睡覺的生活會不會累?當然會,只是不用睡;正確來說,譚納已不知睡眠為何物,但還是會累。他需要的只是休息,運用瑜珈術中一種深度放鬆的技巧,讓肌肉鬆弛、腦筋空白,花個二十分鐘就能恢復活力,連一瓶提神飲料都不用。
挺讓人羨慕的,是不?
譚納的生活足足比別人多了一個晚上,一段不用睡覺的時間,而且每天皆是如此。當然,這會有可預期的負面影響,醫生說根據統計數字來看,他只能活正常壽命的四分之三(很科學的計算,一個人一生的睡眠大概也佔了生命四分之一的時間),可是他並不在乎。「這是在人生不出意外的狀況下所做的計算,而因抽菸得肺癌折壽的時間可比不用睡覺的影響來得大,過這種殘疾生活還蠻划算的。」譚納如此解讀。
因此,譚納的生活規劃是「連續」的,不必因睡眠中斷,不會有失眠的困擾,出國更不怕有時差的問題。在他未來的密探生活中,不用擔心疲勞轟炸式的偵訊——他遠比那票想從他嘴裡套出情報的特務人員來得有精神,可以慢慢跟對方耗,獨自一人的時候還會喃喃自語:「沒人跟我聊天的時光真是無聊。」
還沒成為密探之前,以及在不必出任務期間,譚納專靠社會上所謂知識分子,或要成為高級知識分子的一群人維生:幫大學生或研究生寫論文交報告,或者當槍手去考試。別看譚納只有高中畢業學歷,睡不著覺的他很肯上進,博覽群書、學習多國語言,寫他所謂「具有原創性的論文」絲毫不是件難事。他會說亞美尼亞話(這當然是後天學來的),反正教授們也沒那麼大的能耐(主要沒那麼多時間)查太多參考資料,從圖書館裡找來幾本講亞美尼亞歷史的書,加上幾個自己的見解,一篇可觀的論文就此出爐,收費一千美金,你拿學位高興我拿錢快樂,譚納的生活就可以過得很愜意。
在不用睡覺、四處東學西晃的時間裡,譚納也加入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團體,諸如反氟化聯盟委員會、塞爾維亞兄弟會、英格蘭地平協會——一個篤信地球是平的而不是圓的,致力推展這個信念的組織。他可不是填表格入會而已,偶爾在「團結的愛爾蘭人」上發表一篇《我們需要北愛同胞的代表》文章,天涯若比鄰,即使人在美國的譚納,在愛爾蘭也成了傳奇人物。
正因譚納的見多識廣,他從文獻中得知一筆意外的寶藏,促使他離開美國,準備竊取這筆折合三百萬美元的黃金,卻從此讓他踏上轉行當密探的不歸路……
伊凡.譚納是美國推理小說大師勞倫斯.卜洛克最早寫成的系列作品,處女作《睡不著覺的密探》於1966年出版,較史卡德和雅賊系列早了十年。系列前七本寫於六○年代,相隔二十八年後才又推出第八集,至今仍未完結。
(本文出自《偵探蒐藏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