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個比方好了,嚴肅的社會科學書籍是威士忌,閱讀就像品酒,沒有人會一直拿著威士忌猛灌,這樣一來就變成酗酒了,有傷身心。療癒系的文學作品就像梅子酒,微酸帶甜,擄獲了許多不嗜酒人士的青睞。不過純文學畢竟也含有酒精,大量飲用也會酒精中毒,文學是苦悶的象徵,最高級的文學常常奠基在人類最晦暗的苦楚之上,所以才會有文學幻滅的喟嘆。
最近我讀了一些探討”文學本質”的文章,其中一本書叫做《Where I am reading from: The changing world of books》,作者Tim Parks是一位在義大利大學教書的英國籍文學教授,他也會替紐約書評雜誌寫文學批評的稿子。書中有許多對於正統文學的批評,或者委婉一點地說~作者自己的想法。我幾年前一定看不懂他想表達的意思,但現在自己有了一點讀書的心得,完完全全能夠體會他的感嘆。文學被包裝得太高貴,不能否認文學有她美麗迷人的面向,可是我們常常會忽略她骨子裡的公主病。例如文學裡對於病態之人的崇拜,會使喜愛文學的人把這種獨特的價值觀,與主流價值觀混淆。
什麼意思呢? 經典文學很愛垂青一些”特別的”人事物,19世紀歐洲文人歌頌肺結核患者的體弱多病,認為此種羸弱體孱是很優雅的,惹人憐愛的,透過詩歌將之提高至美感的境界。日本文學更勝一籌,三島由紀夫把武士精神應用在自殺上,連帶影響川端康成的一年半以後的自殺,更別提芥川龍之介和太宰治了,在正常意義上,他們都”人間失格”了。普通人的思維應該是…新聞打上大大的警示標語:[自殺並不能解決問題!!],那為何在文學裡,自殺這種行為被賦予唯美的意境呢? 這個感受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能感同身受,我是第一次在書裡讀到有人跟我的想法一模一樣
為了治療以前閱讀的傷口,我對療癒型文學越來越感興趣了。感覺真好啊~開開心心多好,何必把自己搞得傷痕累累。我把這本書買回家,我妹立刻露出讚賞的神情:[很會選書喔! OO也有買一本耶!] OO是我妹的朋友,在美國念設計,回台灣時到她家串門子時看到。我以前買的社科書,我妹正眼都不瞧一眼,這次抱了一疊暢銷架上的書回家,她一本一本拿起來研究,愛不釋手。
作者張西是一位廣受歡迎的新世代女作家,會點進博客來頁面的人應該都已經認識她了吧~這本書應該可以看作她25~27歲之間的生活札記+成長記事。與妹妹張凱和一隻貓咪住在租來的房子,搬離家裡,與父母隔了一點距離,享受著獨立愜意的寫作生活。書中收錄的文章都像寫在日記簿上的生活點滴,與朋友的飯局、雨天的詩情畫意、逝去戀情的緬懷(?)、男女感情觀的評析、奇妙的夢境、家庭與家人、寫作生活的省思…就像《小日子》,小確幸的生活風格雜誌(這個月剛滿100期了耶,恭喜!),人生最美好的時刻,就是平凡無憂的片刻。
我覺得書中很值得關注的是作者的思想成長軌跡,她提到自己會去大學旁聽(還是讀研究所?),她接觸了一些社科或哲學的思想,似乎蠻有共鳴的,例如閱讀社科經典《童年的消逝》,在有點成熟,又依然有點天真的年紀,回首省思童年的意義,並與自身的感受作對比。我很喜歡讀這種坦白分享內心感受的文字,期待在未來讀到更多細膩成熟的內心獨白。
最近動態牆一直跑出來《Verse》雜誌的消息,感覺又是一本值得關注的生活風格出版品。實在很嚮往有質感的文化生活啊,每次聽Monocle Radio的廣播都好羨慕倫敦的文化薈萃。台北似乎也有她的文化活力,但常常在想到底要如何才能成為其中的一部分,成為敘事的一部分,畢竟一直聽別人的被動敘事,也是會感到寂寞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