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納,不只是收東西
家,是一個人個性的具體呈現。個性經過長年累月而養成,很難在一夕之間改變,因此,要改變一個家也同樣的困難。
我的父親喜歡收集各種免費的物品,塑膠袋、贈品面紙、原子筆、餐廳的調味包、牙籤,推測是想著總有一天會用到,反正留著又不會壞。再深入思索,這樣的個性應該源自於父親的家庭環境。我的阿公與阿媽的經濟並不寬裕,讓他們變成非常節儉的人,絕不輕易丟掉任何東西,不管是一支筆、一張紙,甚至過期的食物都一樣。父親從小在這樣的家庭裡長大,耳濡目染之下養成囤積的個性,不難理解。
這樣的個性是好是壞呢?很難定論。不過,對於一起居住的家人來說,恐怕很難說是一件好事。家裡的每個櫥櫃都被塞滿,根本不知道表層以下放了什麼東西;車庫的地上也都堆滿紙箱,裡面裝著各式各樣的贈品;水果放到發黑也不願意丟掉......族繁不及備載。丟東西很簡單,但要父親心甘情願地丟東西就很難了。由我來丟東西很簡單是因為那並不是我的東西,加上我的個性也比較沒那麼節儉一些;而要父親丟東西很難是因為那完全違反了他的邏輯。
收納,並不只是收東西與丟東西而已;收納,更重要的是整理一個人的心。雖然我常常覺得無止境地囤積並不好,不過,有時我也應該停下來想想,為什麼父親想要囤積?囤積真的不好嗎?我真的有必要改變父親囤積的習慣嗎?如果我一味地認為把東西丟掉才是好的,那不免也淪為自我中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