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報導紀實文學,卻如史詩級的小說般讓我讀得熱血沸騰!
「你叫什麼名字?」
柯美黛。
「不是,不是,我是問妳的族名?」
我從小知道自己是原住民,但「族名」是什麼?
———————————————
2017年起,以〈流浪記〉聞名歌壇的原住民歌手巴奈與布農族丈夫那布、紀錄片導演馬躍三人為了爭取台灣原住民族權益而走上凱道抗議。他們扎營、唱歌、舉辦活動講座和製作各種裝置藝術,一方面向政府呼籲爭取「轉型正義」,一方便也讓一般民眾更了解原民文化與歷史。經過警方多次驅離,最後他們搬遷到了二二八公園的角落,住在帳篷裡持續抗爭,而這一住,他們住了七年⋯⋯
巴奈身為原住民,從小住在平地,知道自己是原住民,但不會說族語,也毫無關於族人文化的記憶。直到遇見她的丈夫那布,巴奈才深刻的體會到「文化斷裂」所帶來了痛楚。《巴奈回家》一書道出了巴奈與那布的成長故事,有集結眾人努力、協助布農族耆老們回歸山上家園的「重返內本鹿計劃」,也有巴奈與那布決定走上凱道抗爭,然後睡在「沒有屋頂的地方」堅持了兩千六百個日子的歷程。這是本報導紀實文學,卻如史詩級的小說般讓我讀得熱血沸騰,和作者一起揪心、一起忿忿不平,然後一起希望做些什麼。
本書的重點即點出「文化的傳承與生存空間息息相關」的核心概念。若失去了執行傳統活動如打獵、祭拜、遊牧的空間,那麼族群的信仰、歷史和文化的傳承也將岌岌可危。也許看到書名和簡介大家可能會認為這只是本和「原住民權益」有關的書,但本書所提倡的精神和概念是跨種族和地域疆界的存在。我們生於這片土地,死於這片土地。我們的下一代會在怎樣的土地上生存並寫下他們的故事,攸關於現在的我們放手做了什麼。
沒有人是局外人。
▪️重返「內本鹿」計劃
1941年「內本鹿事件」,日本人把布農族人趕下山,遠離了代代居住的內本鹿區域。爾後的政權轉換又加速了原民平地化,使得族人離家越來越遠。直到2000年原民運動興起,這群布農族人才開始看見了回家的路。
本書詳細紀錄了「重返內本鹿計劃」的過程,包含了初期青壯族人如何靠耆老們的記憶多次上山實地探勘,中期大夥如何一次次比對地形、河流與文獻繪出部落地圖,到後來的「重返內本鹿:直升機世紀首航」帶耆老們回家,彼此站在家園土地上穿著族人傳統服飾,留著淚的整個過程。
真的很慶幸我能透過本書邂逅了這樣的故事,閱讀中泛淚了好多次,歷史的刻痕是如此的飄渺又是如此深邃,真的叫人感概啊!
▪️巴奈與那布到底想爭取什麼?
整起凱道抗爭的源頭就是希望能修正《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劃設辦法》。以下是官方的訴求:
「根據該辦法的母法「原住民族基本法」的原意,原住民族土地應該包含公有地和私有地。目前的「劃設辦法」竟然定義「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僅限於公有地,已經違反母法「原住民族基本法」,應該立刻修改。」
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指的是「原住民原本生活的空間」,這包含了他們居住、耕地、打獵、捕魚、祭祖活動等空間。這些空間不僅作為族人生活用,更是他們代代傳承文化傳統的媒介,因此也是將僅佔台灣人口的2%的少數民族文化延續的重要資源。如同書中提及的:
「族群的文化和他們生存的環境息息相關,離開山林,離開祖先的祭典與儀式,他們也喪失了作為族群的一份子,作為「人」的身分。」
回家,是每一個人的權益。在百餘年後,各個原民族人依然望著山頭與土地,期待著回家的路,也期盼口中講述的字字句句、打獵的技術、祖宗遺留信仰能有持續被接收與傳承的命運。
📍關於巴奈與那布的詳細訴求,請前往「原轉小教室」網站:www.nooutsider.tw
更多書評,歡迎追蹤我的 IG👇🏻
【喜歡書的女子 | Valerie】
@valerie_the_bookworm
期待我們能一起透過書籍探索更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