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若說故事是取材於自己生活,誰會加以懷疑呢?
劇透警告
《小說家vol.1》集結了六位小說家的華文短篇,有已在文學界耕耘多年的前輩、有後起新秀,更有外籍作家,共同譜寫出這六篇風格迥異,卻與台灣深刻連結的故事。
這當中有個故事相當觸動我:
創作出令我驚豔的〈那一天我們跟在雞屁股後面尋路〉的小說家何玟珒,用著依然平實的口吻,描述有一天「我」巧遇了一位知名又崇敬的作家,由於從她的著作與所有社群貼文幾乎都沒錯過,因此非常了解她的個性與喜好(各位可以先注意裡面第一杯咖啡埋下的伏筆。)有天因緣際會收到作家的伴侶邀約,前往家裡拜訪,順便看看能不能談成合作,拍出紀錄片成為導演,來堵那嫌棄「我」沒出息的老媽的嘴。
然而真相就藏在作家那扇門後,創作者若說故事是取材於自己生活,誰會加以懷疑呢?然而正因如此,這虛與實的界線,我們真的願意看見嗎?知道真相後,我們是否還能接受我們心中那原本形象的創作者呢?
看到最後,如果是你知道真相,你會推開那扇大門接下這個拍攝作家紀錄片的機會嗎?
這本集結六個短篇的故事中,我覺得需要較高理解度的是張亦絢〈秋天沒有的絕症〉這部作品,雖然她總是能在長長的敘述中挾帶一句重擊我心的金句; 朱宥勳的〈赴會〉與王仁劭的〈空集合的流星雨〉世界觀設定蠻有趣,近未來的台灣還真的是有蠻多需要擔心的地方;至於木下諄一的〈有家歸不得〉於我來說更像是一篇紀實散文,較不像小說。
有時看這種短篇集結很像玩抽抽樂,戳到寶,喜獲一位更想了解的作家;戳到雷,頂多放下看下一篇。聽說將來還有《小說家vol.2》,繼續來觀察這些描繪台灣各類現實的小說家們,還有其他什麼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