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

奧利佛‧柏克曼

79折$ 284
人生4千個禮拜
劇透警告
相較於許多教你時間管理、增加個人生產力及心理成長的書,這本書提出一些會讓人反思的想法。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時間的概念。當第一個時鐘發明後,抽象的時間變成可度量的單位。人生有限,單位時間內的生產力成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指標。
人們需要和時間賽跑,必須以時間為工具作為通往幸福未來的手段,以為掌握時間就掌握了幸福。
但試想,我們曾經掌握時間嗎?時間能掌握嗎?
過去時間已不在,未來的時間未到無從掌握,而當下的時間分秒即逝。掌握時間本來就是一個偽概念,或許勉強能談的是利用時間,利用當下的時間。
需注意的是,當你與時間的關係完全是工具性的,當下這一刻便失去了意義,因為盤據在你心中的只是如何有效率地完成目前這件事。舉例來說,當你難得出國度假,卻還需要不時查看行事曆或社交媒體上的訊息,度假的休閒性便失去了意義,因為休閒本身不是手段,不是利用這段休閒時間充電讓你為未來拼業績,休閒本身就是目的。
另外有趣的是,時間不是獨佔資源,當你有了不必追趕時間的餘裕,有了能掌握自己時間的錯覺,並沒有感覺比較好,因為更多時候,和他人共享時間才會帶來意義。有研究指出,相比一個人放假,在大家都放假的國定假日,人們會感到更快樂。即使是沒有工作的遊民,在週末也會比一般工作日,心理上更感到輕鬆,並不完全因爲在工作日會被人發現自己失業的焦慮。 
另一個概念是,接受時間和自己能力有限這兩件事。
許多時間管理的書會有清單迷思,如先把擾人的小事先處理掉,然後保留一段完整時間好好衝刺我們認為的重要事項。然事實往往是當我們把小事做完,其他小事也會跟的補位,好像你正好不容易要邁向終點線,卻發現終點線一再延伸,重要事項只好一再耽擱。
如果反過來呢?先處理自己認為重要的大事,當大事都完成後,是不是就有餘裕處理次要的小事?大家都聽過石頭裝瓶的故事,先將大石頭裝進去,然後小石頭,最後再裝砂礫。這樣的順序可將小體積者塞進大石頭間的縫隙,完成滿瓶。但事實是,人生不是裝瓶遊戲,你選的第一顆大石頭也許就卡在瓶口,第二顆也是。你要決定的是,先讓次次重要的事項進入你的人生拼圖(前提還是先接受你無法裝進第一塊石頭),還是接受空瓶的未來?
因此,我們需要的是調整序位,避開效率陷阱,然後”拒絕”處理小事,學習接受自己無法完成所有待辦清單的現實。
雖然做了選擇表示你錯過其他,但你可以想想錯過的價值,因為犧牲其他選項,用有限的時間做我們認為重要的事,”錯過”這件事讓我們做的選擇有了意義。這樣想會帶來滿足感,滿足感來自接受而非否認我們的時間有限。
既然人生有限,無法做完所有的事,拖延當然無法避免。明白這些,時間管理的核心顯然不在於如何做完每件事,而評價時間管理的指標應該是那項技巧能否協助你忽視應該忽視的事或如何明智地決定什麼不要做且沒有罪惡感。
既然你無法跳出舒適圈去完成所有的事,就減少因拖延而來的罪惡感來擴大你的舒適圈。
這是一本會給你另一種mindset,讓你停下來想ㄧ想的書。
接受時間有限的概念並不是要你不對未來作風險管理,只因為時間有限,重新思考專注當下這件事,並不只是那不能掌握的未來的工具,很多你已經在做的事情比你想像中的有意義,只是你先前無意貶低了那些事,認為不夠重要。 
當下該花多少時間就花多少時間。我很喜歡王建民在巔峰時期時常講的一句話: 一球一球投,just pitch。也是一樣的概念。
最後附上書中的一則寓言:一名正在度假的紐約商人,和一名墨西哥漁夫聊天。漁夫說自己一天只工作幾小時,剩下的時間則曬曬太陽、喝喝酒,和朋友玩玩音樂。漁夫的時間管理方式嚇到商人,商人向漁夫解釋,如果他努力工作,就能把利潤拿去投資,組成大型船隊,付錢叫別人去捕魚,自己賺進大筆鈔票,然後早早退休。漁夫問:那接下來你要做什麼呢?商人回答:我就可以曬曬太陽、喝喝酒,和朋友玩玩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