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未來的10種人:10種創新,10個未來/你屬於哪一種?

湯姆.凱利

9折$ 315
閱讀心得與感想
『決定未來的10種人』10種創新,10個未來 葉恩宜閱讀心得1080825
Tom Kelley & Jonathan Littman著;林茂昌譯。200804/大塊文化

壹、 大洗腦的腦容量及邏輯思考VS 危機就是轉機的契機點

《感謝與祝福》
跟著 楊斯棓醫生所舉辦的閱讀徵文也一、兩年了,累積了些閱讀和寫筆記的習慣!原本,自己不參與這次的閱讀寫作行列,可是後來發現多出了些時間可以好好閱讀並靜下心來寫出自己的讀後感想以及從生命經驗的連結之下產生了這一份文長的心得分享;這樣的方式對我而言似乎比較好著手寫作。

感謝 楊醫師的帶動開啟了自己的閱讀寫作力,並祝福自己努力耕耘出屬於個人化專業品牌的特質!這讓我突發奇想地從專業領域來著手會更有創意小想法出現,包括接下來我將分享閱讀後的心得及托育照顧理念經營下所產生的課程設計及遊戲;而這份課程設計專屬於個別化教育計畫裡所延伸出來的教學設計(目前未公開)。

然而,寫筆記摘重點也是從前還是學生時期的自己累積下來的部分能力,曾經是文書組長的我,可以非常快速紀錄會議並摘要重點讓自己更清楚會議行程與內容!但逐年因為工作關係,整個方向都在實務經驗累積的過程而忘了這項原本屬於自己的能力。

《大洗腦的腦容量及邏輯思考VS危機就是轉機的契機點》
可,這次的閱讀我把它形容是《大洗腦的腦容量及邏輯思考VS危機就是轉機的契機點》,為這個心得命名之,也來自於屬於組織類型的【導演】裡談到的(P208)「命名時,科學、藝術、和靈感三者同等重要。」

我形容它是大洗腦的書籍,表示腦容量與邏輯思考還得努力加強,不好閱讀可有吸引我閱讀,第一類型的人類學家也就是形容民族誌的田野調查~是質性研究裡必備能力,我很愛的。但還得突破。

以下記錄簡單筆記,此書把決定未來的10種人分成三種類別屬性:
(一) 學習類角色:人類學家,實驗家,異花授粉者
(二) 組織類角色:跨欄運動員,共同合作人,導演
(三) 建造類角色:體驗建築師,舞台設計師,看護人,說故事的人

這三大類型共10種人也是我所謂大洗腦的關鍵之一,因為自己屬於文學類幼兒保育碩士(學前特殊教育類組),從高職幼保科一路到幼兒保育碩士,始終沒有停下腳步的研讀、而反倒是專精;當然,遇到設計類別領域書籍就是如此難跨越!卻又是吸引我的地方。跨領域的學習,雖然困難卻是種挑戰也是從危機中找到轉機的契機點。更貼切的形容詞是:歸零學習!

《事實與真實兩者間的差別》~尋找答案

為什麼這麼說呢? 自從6年前開始了居家托育人員(舊稱為保母)的工作,這6年我不停歇的充電與歸零學習,並取得了月嫂照顧服務人員證照、泌乳衛教師證照、親子按摩研習證明、遊戲治療南部初階認證工作坊證明(含團體督導/4天24小時);以上都是付費課程,還得加上每年18小時的在職研習。把居家托育人員現況(事實與真實)的危機轉化成契機!

而我的現況(事實與真實)也是錯誤的托育政策而延伸造成的問題,可是~很少人真正願意傾聽與聆聽”專業托育人員”處於事實與真實兩者間的差異性。如同丹寧希望企業領導人要分清楚[事實]與[真實]兩者的差別。她說當企業在講故事時,應該懷抱理想,謹守真實性的核心, 但他們卻花太多時間在事實的領域上〈P324〉。

反觀自己呢?是要從自營業者的角度去思考?還是要從政府單位要求的平價又要服務好的照顧品質呢?還是我挖掘自己更多的優勢來取得平衡呢?是看到侷限還是看到無限大的潛在能力呢?

註明:政府單位把居家托育人員歸類自營業者,另一方面卻也要求制價與平價收費!

我想已經不需要什麼正確答案了!
自己就走在這條決定未來的10種人之路上。

貳、學習類角色:1.人類學家、2.實驗家、3.異花授粉者

人類學家在[Vuja De](未曾相識)中尋求頓悟(P33)/1.人類學家
作者發現此類型的人有六項明顯的特色,有些是策略性的,有些則是戰術性的 :如1.類學家修習禪理中的初心 2.人類學家熱愛所有人類行為中的新鮮事 3.人類學家會參考他們自己的直覺 4.人類學家在[Vuja De](未曾相識) 中尋求頓悟 5.人類學家會隨身帶著錯誤表或是構想庫 6.人類學家願意在垃圾桶裡尋找線索

以上,個人特別有深深的感受力,是來自於研讀幼兒保育碩士班期間(四年),在第三年開始對於質性研究裡的民族誌大感興趣,因為必須做大量的田野調查與訪談;對於我來說又是種拉扯與挑戰!在民族誌裡,我是當年的新手,卻是研究所第三年將面臨無法畢業的狀態~質性研究需要的是時間,而我的時間相對比其他人縮短!又愛又恨啊!
頓悟都是在困頓中瞬間產生的呀!

顯然,我也通過了碩士論文考試,而論文題目是:從[不敢說]到[想要不一樣]:一位教保人員的自我敘說(20070823)。雖然,我最後做的研究是自我敘說,但必須累積一定的學理基礎,且特別有感的是:我有種高度敏銳的觀察力及直覺(6年居家托育人員工作經驗累積)。而這種自信心來自於,閱讀養成及撰寫心得而產生的增權賦能之力量。

生活就是實驗(P95)/2.實驗家
從這個角度來切入,並好好看待自己專精的專業能力和跨領域學習之路。這本書的第一類型是學習類角色有:人類學家、實驗家和異花授粉者來談決定未來的10種人,是讓我閱讀中最快進入狀態的,尤其P95談到的生活就是實驗;這6年的居家托育工作就是我累積的實驗基礎!作者也說把生活當成一個大實驗,你就能建立持續學習的架構。而擁有學習組織就是創新文化的一部分。

雖然,個人並不需要探究各種偉大的發明,但我的托育照顧理念的落實就是實驗家的足跡。
這怎麼說呢?
聽我娓娓道來!
以下托育照顧服務計劃書寫於民國103年底至民國104年初
《居家托育人員~淨媽咪簡介》
葉恩宜(淨媽咪)有著豐富的學術涵養,從技職體系的高職幼兒保育科至幼兒保育文學碩士暨學前特殊教育類別;總共累積了11年的理論基礎、及6年2個月的教保人員、代理教師、專職訪視輔導員等工作性質和6年的居家托育服務人員之豐富工作經驗。

淨媽咪秉持著快樂學習、做中學、學中做、適性教育及發展的基礎概念下,陪伴與觀察寶貝們的每日遊戲與成長並輔助教學,並採以運動本體覺的概念進行五感教學小遊戲,例如:視覺刺激,聽覺刺激,味覺刺激,觸覺刺激,平衡覺……等等相關遊戲活動。

促進嬰幼兒五官感覺運動的知覺活動,並有著豐富的閱讀養成習慣與累積,從0歲寶
寶繪本閱讀起步走當基礎概念;培育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均衡飲食的概念,從全面性的發展與關鍵期的刺激遊戲、一一驗證了個人的托育理念與互動方式是正確的!

《托育照顧理念》
1.依照寶貝們的發展,適性適才教育!
2.全方位的教育與刺激,遊戲中學習,做中學!
3.培養閱讀基礎:0歲寶寶閱讀起步走 !
4.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規。
5.保持均衡飲食的習慣。
6.穩定的情緒發展、語言發展、動作發展等等。
7.五官感覺發展遊戲。

6年的托育理念實踐歷程~就這樣形成了!
實驗家的足跡與精神就出現在自己的親身經歷呀!

《不論你來自哪個國家,也不論你有多愛國,我希望你能夠接受,在你國家以外的地方,有著更多的新構想》(104)/3.異花授粉者
T型人至少專精於一項領域,並具備多種知識(P107)。包括:廣涉各種領域(搭配)某個領域的深入知識。作者雖以設計創新類型作討論,但舉一反三,用自己的例子可以讓大家輕鬆理解,如:個人是幼兒保育領域,6年的工作經歷中學習了其他類別但相似的照顧服務(月嫂、泌乳衛教師、親子按摩)以及跨領域的遊戲治療(諮商輔導)初階認證等等。
推論之,『10創新,10個未來』~自己具備的能力因此聚集起來而不自知!當然,從這個角度與立場,我們必須接受其他國家中也有更優秀的托育照顧服務人員。且,也會有更多優秀的教學設計課程及好玩的遊戲。我必須學會融會貫通的道理。

參、組織類角色:4.跨欄運動員、5.共同合作人、6.導演

從組織類角色開始,我的閱讀力及速度下降很多且變得很慢!!以前的我會放棄不看了,這次,卻也因為假日的工作已經結束又加上是颱風天各種因素導致,讓自己學會放慢腳步並輕鬆看待這本大洗腦及增加腦容量邏輯思考力的書。

跨欄運動員、共同合作人及導演類型的人,有著共同的特性是:『面對挑戰時,如果有辦法迴避,倒不一定要正面迎戰』,他們會從事件的整體面做策略分析與強有力的執行力;並共同找到有預算限制下的大好機會。這讓我深深感受到另一本書再談:正向語言的力量發揮在這3種人的身上。

最後,這個部份我用作者提到的超越逆境掌握機會、並用策略擊潰官僚體制、鐵人三項就是新的高爾夫及好萊塢有一句老諺語說:﹝導演工作有百分之九十是在選角﹞做個小結語!

組織類角色的這3種人,將會是自己在帶領組織運作時,可以發揮潛在能力於自己身上未開發的能力;如同導演的工作到現在還是離不開激情—用能力和熱情,專注於特定的問題上。但隨著我們的工作變得越來越複雜,而且和大型企業及組織所進行的合作也越來越多,我們注意到另一項效益。並密集的過程會把大家結合起來(P220)。我深信這樣的道理!

肆、建造類角色:7.體驗建築師、8.舞台設計師、9.看護人、10.說故事的人

閱讀建造類角色的當下,我腦中浮現的是自己因為工作緣故必須學會料理寶寶副食品及餐點,這6年來,從不會下廚的千金大小姐到樣樣都需要自己處理及煮出新鮮美味的餐點(唯一擺盤還不行/欠缺藝術美感)。

這可以讓我聯想到在未來的日子裡,怎麼樣創作出新花樣的親子餐館(現在已經有很多親子餐廳、各縣市也都有親子館惹)、或者體驗工作室又或者是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工作室,裡頭應有盡有(我的專業領域及跨領域的學習並精簡的構思圖放進來)!

回到正題,作者提到《不論平凡出現在何處,體驗建築師都會避開》(P227),並且談及當你處在體驗建築師地帶時,你會透過簡單的鏡頭來看世界,尋找現階段負面(或只是中性)體驗的元素,然後找到機會加以調整。更可以從各種角度檢視你的業務。

當然透過上述,回觀看自己呢?從事居家托育人員與小小孩工作者的我呢?能如”體驗建築師”一樣嗎?隨時透過各種角度與鏡頭檢視自己的問題嗎?非常開心並肯定的回應各位:[是的,我正是如此]透過每次的小事件(如與小小孩們的互動及家長的溝通上),就會立即做調整與修正,並當面與家長做溝通協調用雙向溝通流動來增進彼此良善的關係;我稱之為善的循環。並打造非凡,而這個非凡就必須打贏競爭、勝過市場、並超越平凡(P257)。

而這個專屬的舞台設計就得符合市場需求,在台灣少子化的危機裡出現曙光契機!!自己必須要下更多的功夫!把這建造類型角色彙整起來,才能彰顯自己的優勢。

雖然,就我的角度來看《看護人及說故事的人》,服務的對象就是『人』而不是『產品』;但多年前政府部門要我們居家托育人員把小小孩視為一項產品時;個人非常不能接受這樣的形容詞!

我每天與小小孩們工作,如果我只把這些孩子視為產品一樣的冷對待時,孩子將來會是怎樣的個體發展呢?各位肯定不敢想像!!如同集中營教育一樣,是沒有情感在裡頭的教育!我是真正無法接受的,因為孩子們是個生命體!非常獨特的生命個體,怎麼會是用產品來做對待呢?

可,作者用了不同的角度立場詮釋,P328談到當病房裡一位瀕臨死亡的男士請護士大電話給她的太太,但都聯繫不上時,男士對著護士說:【沒關係了】 但護士對男士說:[ 現在我們要一起做一件事。你來教我死亡] 。他(男士)說道:”我來教你生活”~透過這個故事來談論一件事:「看護人是否能提供病患一份無價的禮物」

而相同的道理,身為托育照顧者能否提供小小孩一個安全無憂無慮良善的依附感, 並且富於有趣的遊戲與豐富的教玩具及課程設計~從一位引導者、陪同者、協主者或者啟發者的角度去與孩子工作;此時才是關鍵之一!而政府部門的官僚體系如何打破呢?或許就從這本書來突破!!個人認為托育政策倡議團體得去層層思考的面向!!並非單方面打壓著第一線照顧工作者。

另外,一個必須要去突破的就是汙名化保母這個抖大的新聞標題,讓新手爸媽很難對專業居家托育人員建立信任感的負面報導!!

怎麼去打破汙名化、打破現有社會觀感的成見~~也是需要時間;接著是夢想出一個新故事而說故事的人必須有七個理由:1.說故事可以建立可信度 2.說故事可以紓解強烈的情感,有助於群體關係之建立 3.說故事獲准去探討矛盾或令人不悅的議題 4.說故事可以主導小組的看法 5.說故事會創造英雄 6. 說故事可以提共你變革的詞彙 7.好故事能在混亂中形成規則(P336)。

因此,建造類角色的4種人需要的是更多柔軟實力,展現在企業及組織裡並運用得當才不失格!

伍、結論/小節

藉此,透過《決定未來的10種人/10種創新,10個未來》來做個小小看法,從開始閱讀的難與硬、到最後與自己專業領域的結合進而融會貫通很多書中道理,決定未來的10種人也就是代表著自己必須歸零學習及跨領域的學習;過著一種全面性、策略性及不停歇的新觀點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創新想法並一步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