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認識一個人:發現自己與他人的非凡之處

大衛.布魯克斯

79折$ 355
練習看見他人,也讓自己被看見
當代社會強調效率、表現與自我陳述,人際互動往往淪為資訊交換與角色互動。在這樣的脈絡下,David Brooks 的《深刻認識一個人》顯得異常溫柔且具有挑戰性。書中核心理念圍繞著「看見」這一行為,但Brooks 所說的「看見」,並不是單純的「看見一個人站在你面前」,而是進入對方的內在世界,理解他們的掙扎、渴望與生命故事。他將這種能力視為一種道德實踐,是一種對他人存在的尊重與關注。

Brooks 在書中區分了兩種人際取向:「削弱者」與「照亮者」。削弱者以自我為中心,在與人互動時不斷拉回自己的視角,使對方感到被忽略、被誤解,甚至被消音。這種人際風格充斥在我們的家庭、職場與公共討論中,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與疏離。而照亮者則截然不同,他們懷著真誠的好奇心與敏感度,能夠從細節中看見對方的潛力與處境,透過傾聽與肯定讓人感到被理解與被接住。Brooks 並非要我們變得圓滑或討喜,而是呼籲我們成為那種能讓他人更靠近自己、也更靠近自身真實樣貌的人。

我對書中〈艱難對話〉這一小節特別有共鳴,Brooks 指出,對話之所以艱難,並非僅因彼此觀點不同,而是因為來自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往往建構出截然不同的現實。他寫道:「這不只是因為他們對同一個世界有著不同的看法,還因為他們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這句話點出溝通困難的根本所在,因此在進入任何艱難對話之前,我們不應急於表達,而應先理解整體情境,再思考應該怎麼說。Brooks 也提醒我們,每一場對話都存在兩個層次:表面上的主題討論,以及潛藏其中的情緒波動與信任動態。能否覺察並處理後者,往往決定了一場對話是拉近關係,還是加深隔閡。

然而 Brooks 的論述也並非毫無疑問,在試圖強化自己觀點的過程中,他有時對於研究的援引過於簡化。例如他提到,美國人進行慈善捐款的比例從2000年的三分之二下降至2021年不到一半,並將此歸因於社交孤立與悲傷的擴大。這樣的因果推論雖然貼合全書主旨,卻忽略了經濟因素(如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餘波、COVID-19疫情對家庭財務的衝擊)可能是更直接的原因。又如他引用葛蘭特研究指出人際關係的好壞是決定人生成敗的關鍵,這在統計層面或許成立,但在書中呈現時卻顯得過於單一獨斷,一方面未顧及成功面貌的多樣化,又容易讓讀者誤以為人生成敗幾乎完全仰賴人際關係。

即便如此,《深刻認識一個人》仍是一本充滿希望的書,Brooks 用一種近乎散文的方式寫下他多年對人際關係與社會觀察的體悟,他鼓勵我們放下偏見和假設,以開放的心態去接近他人,去欣賞每個生命故事的獨特之美。當我們能夠真正看見另一個人,不僅是給予對方一份珍貴的禮物,也能在這一過程中,更清晰地看見和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