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2025年博客來春節過年各項服務詳情

台灣:苦悶的歷史

79折$ 316
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4/04/30
劇透警告
書籍推薦
《台灣 苦悶的歷史》一書的出版背景和內容,提供了一個深入的歷史洞察和對當代政治現象的批判,在1964年的日本出版此書,對當時處於戒嚴時期的台灣來說,確實具有挑戰性和危險性,作者以日語寫作,但他的觀點卻是站在台灣人的立場上,主張台灣的主權和自主意識,作者提出「建立台灣共和國取代國民政府」和「承認中共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於當時而言實非主流的思想,難以想像此為1960年代之書籍,作者之洞悉和思想都極深遠。
書中的作者不僅闡述台灣的歷史,更從荷蘭時期一路敘述至民國七十年代,涵蓋了台灣歷史上重要的政治、社會和文化議題。這些問題,如台灣認同、中國政府對台灣主張的影響力等,至今仍在影響著台灣社會。台灣的歷史複雜多元,曾經歷過荷蘭、西班牙、鄭氏王朝、清代、日本統治以及國民政府統治等不同政權的影響和統治,而這些歷史階段也形塑了台灣人的身份認同和社會發展。
在不同政權的統治下,台灣往往被視為中繼站或資源供給地,缺乏持久的政治經營和發展,由於政權的不斷更迭和治理方式的不同,台灣人的身份認同也屢經波折,雖然一度有了「台灣人」的概念,但在國民政府遷台後,這種認同感被抑壓和扼殺,直到後來,台灣的政治環境逐漸開放,台灣人的自主意識重新複興。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站在台灣人的角度,從一個獨立思考的觀點來重新詮釋台灣的歷史,作者的願景是讓台灣人對自己的歷史和身份有更清晰的認識,並以此推動台灣社會的進步和自主發展,雖然在當時是冒險的言論,但這種挑戰政府觀念的精神和對歷史的深刻理解,使得這本書在現今仍然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政治意義。近期台灣認同雖有所成長,每到選舉時卻常常掀起辯論,不僅台獨和華獨互相爭執,隨著新移民的增加台灣社會面臨著多元文化和身份認同的挑戰,如何在多元文化中建立共同認同感,並促進社會的融合和共存,成為當代台灣所面臨的新課題。
雖然《台灣 苦悶的歷史》一書以台灣人的立場書寫,卻在內容中甚少提及原住民的資訊。在當時,原住民的權益尚未受到充分重視和發展,作者也僅使用「高山族」來稱呼原住民,並且在文字書寫中似乎未將原住民族視為台灣人的一部分。因此,作者所述的「台灣人」似乎僅指閩粵移民的後代,這種觀點與現今的價值觀並不相符,卻也反映出過去原住民族被邊緣化和排擠的處境。在1960年代的台灣,原住民族的權益和地位遠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保障。長期以來,原住民族在台灣社會中居於邊緣地位,面臨文化壓抑、土地剝奪、語言失傳等問題。由於當時的社會觀念和價值觀受限,許多人對原住民族的存在和貢獻並未給予應有的肯定和尊重。
作者的觀點和思想雖和當今價值觀有所差異,但對當今台灣社會仍有啟發意義,面對全球化和地緣政治變動,台灣人的身份認同和政治定位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台灣 苦悶的歷史》提醒我們,在探索台灣的過去和擬定未來的道路上,我們需要更多地關注台灣人自身的視角和價值。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