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底線:聰明投資人絕不做的7件事

9折$ 324
4 /5
6位讀者評分
5
33%
4
33%
3
17%
2
0%
1
17%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6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4/12/30
投資底線即是投資原則,對於投資者而言就像是賽局的防守。針對任何事情如果只知道進攻一道,就是把自己置於風險之中。巴菲特說投資第一條原則就是不要賠錢,底線就是防止錯誤避免虧損之道。
展開
user-img
4.0
|
2021/11/03
|
電子書
「無財作力,少有鬬智,既饒爭時,此其大經也」;工作、儲蓄、投資,始能邁向財務自由。古今理財,概略雷同。

投資,循序漸進,耐心守候,必能獲取利潤。然而,資訊氾濫,飆速傳遞,常迫人惶惶不安。作者有鑑於此,乃呼籲投資人必須「克服短期貪婪」(第2章)。

然而,市場變動瞬間,機會剎那。作者也提醒投資人「長期投資很好,但別執著」(第3章)。

書中處處可見類此對蹠與扞格的概念,而作者似乎早已預見讀者的抱怨,因此在第8章提出自己的投資法則,供讀者參考。

或許應該說,本書提供七種投資陷阱的抽象概念,至於具體情況,是否構成陷阱?讀者必須先充實自己,依自己的投資法則判斷,避開陷阱,才能享受投資樂趣。
展開
user-img
3.0
|
2021/10/02
很特別的一本書。
如果單純只看這七件事(七章標題),我認為是完全正確的觀念,
如果再加上每個章節後的重點內容,內容也都是正確的。

但是這七件事藉由作者在各章內容表達出來之後,卻顯的雜亂無章,不知所云,
甚至出現片選及單因等等的引用謬誤,偶爾有奇怪的用詞出現,例如[洞見]一詞,
通常是指對[他人]的見解的一種[褒式表達],怎麼會有人把自己的見解稱為洞見?
不知道是翻譯的問題或是作者本身的表達問題。

我認為本書要傳達的投資觀念是正確的,我個人非常認同,完全認同七章,
但對於傳達的過程(作者的敘事能力),實在無法推薦。

這種感覺很特別:首先,我認同七個觀念,但聽完一個相同認知的敘事者說完之後,
我反而會懷疑這七個觀念是不是正確的,或至少懷疑是不是如我剛開始以為的那樣正確...

類比一下:我跟朋友都認同某個風景區很壯闊美麗,我們對於這個景區有相同的認知,
但聽完他對那個景區的敘述之後,我卻忍不住的問他:等等,我們是在討論同一個地方嗎?


以下列舉本書部份章節與我個人淺見,提供各位參考與了解我本則書評的意思。

第一章:別相信(也別當)股市預言家
我認同這個觀念,但我不建議完全不預言,或者[如此定義預言],
不論是價值學或技術學(型態學),都必須依據一些資料,由這些資料去拓展想法,
再由想法支持作法,做出投資行為。

我會說:認真;謹慎;客觀的去看待你相信的那些數據,小心不要落入一廂情願
或缺乏客觀造成確認偏誤的[預測]。
當你做出某個投資行為,循此脈絡回推到起源,必定是有一個[想法],
要認真看待的是這個想法的形成是否客觀謹慎且含有邏輯,而不是[不要有想法],
而且也[不可能不要有想法],因為此時的想法,其實就是一則預測的萌芽期。

我舉例近期火熱上映的航海王,去年(2020年)我以20元以下買入萬海,
因為我[預測]因疫情造成的貿易停滯,必然會有回歸的時候(但是我不知道什麼時候),
而回歸時刻,海運這種產業的特殊性,不是一時半刻可以填補的供需,
(船不可能幾天幾個月就造出來,船員船長也不是加班就可以讓運量翻倍,這跟新竹貨運或宅急便等等是不一樣的。路運每個司機都可以加班,也可以在市場徵人,馬上彌補運輸所需人力,
市場也有足夠的未使用車輛可以租賃,這些條件都可以緩衝需求,造成價格不會大幅失衡)

以傳統經濟學的供需失衡為基礎,我有了[想法],或者說[預測]海運業會有大幅成長的毛利。
所以我買入了萬海,你一定以為我噱翻了對吧?20倍獲利?
沒有,後來我又因為[其它的預測],又賣掉了,所以我沒賺到什麼錢。
這個例子是我其中一個投資過程,舉例出來是想讓各位了解一個投資行為的發生,
從第一個想法開始到完成,是[不可能不包含預測)的。
其它包含你對本益比,殖利率等等的其它參考條件,都是一種預測。
總結:一個對於未來的想法,就是預測!
我們不是排斥預測,若是如此,那我們什麼事都做不了。
我們應當排斥的是那些沒有根據;一廂情願;缺乏邏輯的預測。
例如A公司過往十年盈配率都是50%,在其它條件都與過往十年相同的情況下,
那你預測它今年會100%,進而以此去估計你的殖利率,
這種預測就是不良品質預測(如同導致我賣掉萬海那個預測一樣不良..)
預測行為本身沒有好壞,也不可避免,我們該重視的是預測的完整性與客觀性,
也就是預測的[品質含量]。

第三章:長期投資很好,但別執著
我也認同這個觀念,但執著與否,不是作者說的[股價]。
而是你買入時的依據是否已經改變?
如果是,那請不要執著,如果沒有,那請緊緊抱牢,甚至加碼!
例如你是依據某種產業優勢或公司殖利率買進,
當股價跌落時反而是你加碼的大好時機。
股價是一種反應指標,反應著平凡無聊的時刻,反應著瘋狂與末日。而不是本質。
只要你根據的條件沒有改變,那你都不應該[賣掉持股來表示自己不執著]。
如果你的持股讓你虧損,那原因只有一個:你的根據條件。
該檢視的是你的條件,而不是你有沒有在股價造成虧損幾%時賣出。
如果你遇上了掏空倒閉的公司,股價跌落20%甚至50%,所以你虧錢了,
你之所以虧錢是因為執著沒有在跌價20%的時候賣出嗎?
不是,是因為你的依據條件裡可能少了檢視會計師報告;或檢視董監持股;或現金流量表
等等相關其它要素,導致你無法即時看到風險,進入風險之中並承受了虧損。
你要改善的是你的依據條件,而不是依照股價(反應指標)賣出持股。
打開台股線圖,試試從台積電,台達電,鴻海等等或其它你想查詢的公司,任一間都可以,
試著任意在某一個年月日,假想自己在那裡買進,以10%或20%的下跌做為賣出依據,
看看你該在哪裡賣出?
然後再以週月線看看,你是否做了正確的決定?

總結:股價是一種反應指標,請認清以下邏輯:
價值成長的公司會帶動股價上漲,所以,股價上漲表示公司價值成長?
反之,套用在下跌情況也是相同。

其它,對於作者所言一年一次檢視持股,我覺得太誇張了,我沒有認識或看過誰是這樣做的,
但我沒有看過不代表這不是正確的做法,所以請各位自己進入思考吧,
這樣的時間才檢視一次持股狀況,會有哪些好與壞呢?
我的建議是一季一查是最基本的次數,如果真的一年一查,我認為風險只會增加,弊大於利。

另外對於基金投資至少給予5年時間(機會)的說法,我認為作者有點角色自利偏誤了。
如果可以,經理人會希望這個年限越長越好,但對於投資人的立場則是完全相反。

礙於篇幅關係(這則書評真的打太多了),其它章節就不多詳述了,請讀者們自行了解。

也許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也有察覺這些矛盾感,所以在第八章的開頭就做了說明,
試圖為敘事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自我矛盾解釋原因,卻呈現了不著邊際的空洞感。
讀者可以從第八章作者試圖解釋預測與長短期的說法中看見套套邏輯的呈現。
作者自提預測與否產生的矛盾,試圖為讀者解釋產生矛盾的原因,
卻是在講其它的事情,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看完這八章某一段之後,請再認真的問自己一次,作者的答案在哪裡?


這本書不適合新手,也不適合老手,
不適合新手的原因是因為雖然七章觀念是正確的,
但我認為作者的敘事方式會造成新手吸收過程的額外負擔而疲累。
對於老手而言這七章又都是屬於老生常談的概念,成長幅度有限(CP)。

建議實體大致翻閱過再考慮是否購買。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2/01
樓下的Sean Cai
若你有本事,請列出您的大作,提供大家批評指教,不要只會用假帳號躲在背後罵人。
要寫譯評,請提出博客來簡介裡沒寫的字句,否則很顯然你是惡意留言。
出版界最不需要你這種留言,不但對書籍沒有改善作用,而且凸顯出你只想發洩情緒。
博客來是賣書場所,不是你發洩情緒的管道。
況且,你不是專家,一本書的好壞也不是光憑你就能認定。難不成你自以為是重量級大師嗎?

你手上真的有這本書嗎?
麻煩請舉例,而且是網頁簡介上沒有寫出的句子,否則你就是在造謠。
網路留言務必謹慎,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展開
user-img
5.0
|
2020/10/08
我有看過這本書,不差。底下的負評是來亂的,我知道是誰在鬧,她把別人的負評轉貼到這裡來,攻擊跟她同一家出版社的譯者,想嫁禍給別人。出版社可以查一下。

這本書值得一讀!
展開
user-img
0.5
|
2020/10/02
很多翻譯不夠精準到位
甚至連專有名詞都錯

出版社常常請沒有足夠專業財商背景的人翻譯財經書籍
又把一本書搞砸了
這本書令人不敢苟同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