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企劃人

450
0 /5
0位讀者評分
5
0%
4
0%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9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25/05/12
由於工作上面臨瓶頸,生涯規劃也需要重新釐清,偶然想起曾經在書展翻過這本書,興匆匆再度拾起閱讀,希望藉由閱讀可以給自己不一樣的啟發。
作者並非以撰寫教科書的刻板模式,按部就班教導讀者何謂正確的企劃方法。反倒像是朋友般領著讀著思考,娓娓道來作者二十幾年的企劃經驗,更是個人對生命及閱讀的體認。
企劃跟會計、財務等專業不同,其實不止是工作上的一門特定的學問,也是一種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好企劃能力,於公、於私,對每個人都有極大的助益。尤其是確認目的、定義問題更是企劃的核心作用。作者另以黃金圈理論提出的Why、How、What作為證明。
就以職場為例,試著以作者的方法表達,企劃的第一步就是「確認目的」,但凡待過公司,必定知道老闆交代任務不一定會告知Why,因此溝通就很重要,作者給了讀者真誠、目的、同理、思考等選項。目的確認了以後,接下來只要定義問題,之後就相對簡單,無論是提出解法、精準執行等步驟,就只是程度上的問題,至少不會發生南轅北轍的情形。
當然作者還提出很多值得參考的意見,例如我們應該不斷質疑,提出多個問題詢問自己,持續辯證後,發現事物的本質。這本書談的東西很簡單易懂,但要落實卻要靠自己的努力,希望大家共勉之。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3/23
一位年輕的導師夥伴曾語重心長地與我深談,過程中,她的神情透著些許無奈與不安。她用輔導的方式帶班,細心傾聽、耐心陪伴,讓學生感受到溫暖與支持。然而,這樣的做法卻引來他們學校部分資深老師的質疑,認為這樣的方式過於柔和,甚至影響了班級的管理效率。同時,與她前一屆的經驗相比,這次的導師時間被大量瓜分,讓她更加困惑:她該如何在學生的需求與外界的期待間取得平衡?
我感謝這位夥伴的信任,也感謝這段對話讓我重新思考:「如何在教育現場,堅持自己的信念,又能有效協調各方需求?」這正是我近期閱讀《成為企劃人》時,不斷思索的課題——如何將「企劃思維」運用在教育現場,幫助我們更有策略地實踐理想?
🌱 從閱讀中獲得的啟發:企劃人的三個核心心法
1️⃣ 「理念 × 可行性」:堅持初衷,但找到可落實的方式
• 企劃人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在理想與現實間找到最佳交會點。這位導師的輔導式帶班方式,正是她的教育理念,但她需要讓外界理解它的價值。也許她可以運用更有系統的方式,如記錄班級變化、學生回饋,甚至透過量化數據來展現這種方式的有效性,讓質疑者看到具體的成果,而不是只是感覺上的「太柔和」。
2️⃣ 「資源 × 分配」: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做出最佳選擇?
• 企劃人的思維要求我們面對「資源永遠不夠」的現實,並學會聰明運用時間與精力。當導師時間被瓜分時,或許可以思考:「哪些部分是我非做不可的?哪些可以透過調整流程來提升效率?」她可以評估哪些輔導對話應該深度進行,哪些則可以透過班級活動、分組討論,甚至運用現有輔導資源來達成。
3️⃣ 「溝通 × 說故事」:讓好的想法被聽見、被理解
• 很多時候,一個好的教育理念不是輸在方法,而是輸在「如何傳遞」。資深老師的微詞,可能來自於對這種方式的陌生與擔憂。如果她能夠以「企劃人」的角度來說服他人,例如用過去成功的案例、學生的成長故事,甚至邀請學生分享自己的轉變,這些「故事」可能比任何理論都更具說服力。
💡 行動方案:導師的企劃思維,如何落地?
✅ 記錄輔導成果:建立簡單的成長紀錄,蒐集學生回饋,轉化為可視化的數據或案例,讓外界看見這種方式的價值。
✅ 優化時間管理:分析導師時間的使用方式,看看是否能夠調整時間分配,讓輔導效益最大化。
✅ 與同儕對話,建立支持系統:找尋志同道合的夥伴,分享經驗,彼此支持,甚至可以共同發起「導師輔導策略」的分享會,促進更多理解。
✅ 說好自己的教育故事:用更有溫度、更有影響力的方式,讓外界理解她的選擇,消弭不必要的誤解。
🎯 當導師遇上企劃力,讓理想更有力!
與這位年輕導師的對話,讓我深深感受到「教育」與「企劃」的相通之處。真正的企劃人,並不是放棄初衷去迎合環境,而是透過策略、溝通與智慧,讓理想在現實中找到最適合的落點。這位年輕導師的溫柔,是她最珍貴的特質,而「企劃思維」則能讓這份溫柔變得更有力量!
💛 感謝《成為企劃人》這本書,讓我再次思考,如何讓教育現場變得更好。
#企劃思維 #教育現場的改變 #導師的溫柔與堅持
展開
/
「『企劃』不是職稱,它是一種思考風格,使我們在世上行走順暢的方式。」


平時很少接觸關於企劃的書籍,一開始因為書名而猶豫是否要購入,讀過《成為自由人》與《給未來的讀者》,且兩本都成為想多次翻閱的年度好書,思考後便決定將這本書也帶回家。

閱讀後很確定是對的選擇。

作者先以「溝通」是企劃的基礎,來談論溝通的基本條件。書中舉例之一是收到各種邀約,眾多信件中,有些被拒絕的原因並非邀約條件,而是「溝通不良」,再優秀的企劃內容若無法將正確想法與訊息傳達給對方,不精準的溝通反而浪費更多時間在解釋上。

分享以下兩段話:

「企劃就是一對一,一對多的複雜聯集。」

「溝通愈細膩,企劃愈精準。」

/
「我能學到什麼?」好奇心+學習的企圖+應用的能力=企劃意識


關於「企業意識」,作者認為大部分人並不是沒有企劃能力,而是缺少「我能學到什麼」的企圖,而這句很有力量的問句,它讓挫敗有了積極的意義,對於挫敗的經驗更適合。

閱讀這段時我思考了至今認為挫敗的經驗,會去避開、去掉導致挫敗、不好結論的成因,卻極少去思考這些過程中「我能學到什麼?」,即使是不好的經驗也蘊含其價值。

進行企劃內容時,必須先確定「問題」是什麼,確認目的並定義問題,找到正確方向,才能精準執行;企劃能力不僅用於工作上,也能運用到生活的各個層面,先問「為什麼」這件事很基礎,在做出任何行動與規劃時,卻不是每個人都會如此詢問。

「特別是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愈需要偶爾把鏡頭拉開,鏡頭拉開能幫助我們釐清真正重要的是,哪些部分正在拖累進度、消耗工作者的心神?最重要的環節是否因此打了折扣?」

確認目的,並不時詢問自己、確認每個環節,這個建議很重要,想做的事情很多,哪些是此刻最需要去完成的?方向是否正確?

/
「『成為企劃人』的意思便是:朝著可能性前進。」


以下列出書中「企劃人十誡」的幾項重點:
1.不要做 100 件事但每件事都不及格,寧可專注在最核心的 10 件事情上,每件事都做到 100 分。
2.不要開啟一個自己都不感到興奮的企劃。
3.不在重要的環節上妥協。
4.勿將手段當成目的。
5.無法回答「為什麼」的時候,請從頭開始。

其他五項內容歡迎翻到結語前閱讀。

/
我閱讀這本書的步調不是一次進行,而是分好幾天去讀、分次思考,有時停下,等完讀後再一次讀過,很喜歡李惠貞老師的文字、對於「企劃」的解讀,也喜歡這本書的大小,13 X 19公分,帶出門很方便!

讀到喜歡的作品後一定會去閱讀作者訪談,搜尋相關資料,在李惠貞老師與《工作排毒》作者——陳夏民老師對談中,說到:『所有東西一定都有限制,不可能完全沒有,可能是在預算上,有可能是在人力上,有可能在時間上,任何可能性都有,但我覺得也是因為限制很具體,你才會知道你的自由有多大。』

這句也很適用於目前想進行的規劃,從沒想過可以用這樣的觀點去思考,找出哪些情況可能是「幫助」,卻看待成了「限制」。

《成為企劃人》是本重點很多,非企劃人也能閱讀的書,推薦給各位。
展開
劇透警告
企劃入門課
過去看了太多行銷/企劃書籍,所以讀這本時有點麻木了😂(但看到很多人推又忍不住買)

總而言之,想成為一個擁有好點子、實現好企劃的企劃人不外乎要具備兩件事:

1. 保持問題意識,不斷問why,才有機會挖到好點子。想深入了解的可看Simon Sinek的《先問為什麼》,認識一下黃金圈概念,Ted Talk也有他的影片可看。

2. 傳播/溝通/行銷金三角,時時謹記「我是誰、對誰說、說什麼」。不管是在品牌行銷到日常溝通,想要「有效」傳遞訊息時可隨時記得這三點。(目的若為追求美感的話倒不一定)如果是對行銷產業有興趣的人,很推薦阿桂的《品牌的技術與藝術》。

可能也回扣到李惠貞老師想推廣閱讀這件事上,這本書非常淺顯易懂,口吻感性,也搭配了李惠貞老師自身的生活例子在裡頭。如果你還未能掌握行銷企劃的概念,也不習慣閱讀工具書的話,這本應該滿適合作爲企劃入門書。

-

歡迎各方愛書人一起聊書:IG @000readsss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07
大推的書,它不談企劃SOP,談的是心法。

如同書本文案說的,企劃是一種思考。即便不是身處企劃職務,學會「思考」,最直接的受益就是更優質的表達高通,帶動更良善的人際關係。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8/28
在臉書上被這個活動大大洗板:「如何延長書的生命週期—關於紙本書、電子書、絕版書的討論」
不管是出版界的朋友、各路作者甚至單純喜歡書的讀者,都深感興趣。不由得再次讚嘆李惠貞老師的企劃力!

想到上個月出版的《成為企劃人》一直放在自己背包裡
成為帶去上班,隨手翻閱也安心的護身符。
(當然為了隨時隨地閱讀也收了電子書,哈哈)


看見「如何延長書的生命週期」時,突然有點豁然貫通!
翻開書中畫線又畫線的段落:

剛入雜誌界時,一位前輩提醒我,假設你想談台北,台北是一個範圍——你界定了想談的範圍,但「台北」並不是一個題目。
題目要有視角。《在台北生存的100個理由》是題目,但《台北》並不是。

視角是主軸的立足點。
缺乏主軸的方案很容易過於發散,以至於提案者(傳遞訊息者)自己都無法回答「必須做這件事的理由是什麼」。


啊!原來如此,這場講座正是精彩的範例
紙本書、電子書或許只是討論(或者大家爭論不休)的範圍,但不是題目。
加入了視角,想要傳遞的訊息:延長書的生命,就變成了一個吸引大家都想瞭解,想參加的好題目。


《成為企劃人》實在是現代工作者必備!誠摯推薦~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6/26
剛好在實體書店隨意看到這本書。

一開始就被簡明流暢,直指核心、深扣要點的敘事吸引。而這就是好企劃的味道。


平常就有蒐集設計、思考、方法論的工具書。可以很確定這本掌握了設計思考的精華。

很適合放在離讀者最近的書架上,在思緒不清時,拿下來一讀再讀。所有的重點提示都在裡面了。

容易索引的清晰架構,也回應了這個工具書的使用便利性。


另外,閱讀的時候,書中提到蔦屋書店的設計。

而本人正好在蔦屋書店。觀看四周狀況:能夠看到天空、不容易看到建物的廣告牌、令人想要待上一整天。

眼睛所看的完全符合書中所說的。這就是實體可以創造的連結感: 書、人、與環境。

不知道這點是刻意的設計,還是因緣際會的巧合。


總之,好的企劃就是要在最後引發有效的行動、明確精準地扣住你的目標。

於是,作為一個讀者,在書店喝完咖啡,拿起這本書,做出一個"被設計的行動" — 到櫃台結帳。
展開
user-img
4.5
|
2024/06/18
📖 「企劃是使自己看得清晰,找出事務的脈絡,做出更明智的抉擇」
這本書,不僅僅是工作上的指引,更是你人生的明燈。

作者用清楚的說明,告訴你什麼是企劃,為什麼企劃力很重要。

企劃的方式:
1. 確認目的
2. 定義問題
3. 提出解法
4. 精準執行

在討論如何企劃之前,要先討論溝通。
溝通除了要讓對方感受到真誠,也必須要讓對方知道溝通的目的,因為沒有把目的說清楚,就無法打動人心。
「激勵自己、打動人心的關鍵,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為何而做。」
除此之外,還要有同理心,先了解對方的困難,了解對方想要知道或是吸收的是什麼,而不是一股腦地說自己想要說的。

企劃的第一步,確認目的
目的就是初中,你做這件事情的動機。
使用「為什麼」來暸解接到任務時,要先問為什麼,先把目的搞清楚,不是拿到任務就開始埋頭苦做。這樣很容易在執行的過程中,迷失方向,往不同、錯誤的方向前進。
作者提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當人們是因為獎勵而做這件事,那結果都不會太好。
你需要讓執性者從內心認同與了解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才能產生共鳴與連接。

企劃的第二步,定義問題
確認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企劃人就是解決問題的人。
問對的問題,比解決問題重要很多,找到對的問題,我們就只要針對問題去解決,但是連問題都問不出來時,我們無從解決。
作者提到蔦屋書店的例子,增田昭宗問自己,這間書店能夠帶給人們什麼?為什麼人們越裔專程來到書店?
「所謂創造力,最後被創造出來的不是『產品』,而是『價值』」

作者甚至認為,一個案子的成敗,在提出問題的階段就已經確立了。

企劃的第三步,提出解法
已經確定了目的,也提出了精準的問題,接下來就是令人興奮的提出問題的解法。
不要將限制視為障礙,因為有限制,才能看清我們要如何根據這些限制發展出獨一無二的環境。
發想時最重要的事:
1. 找亮點 - 找到事情的獨到之處
2. 創造連結 - 有了連結,就會產生共鳴
3. 先別管技術問題 - 切記不要用技術問題否定一個提案,要先確認是對的是,再一一解決所問的技術問題
4. 保持彈性 - 任何事情都會有變數,需要保持容納變數的彈性

作者在這裡提了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的概念:所有的靈感都不是「突然」發生。
是因為日積月累下來,根據你的經驗、邏輯而得出來結果。
因為不斷地吸收、內化,才有機會在關鍵的時刻來一個「天外一筆」。

企劃的第四步,精準執行
不要小看1%的失誤,每個環節失誤1%,對最終的結果就有十萬八千里的差距。
在執行的過程中,需要確保所有人的目的還是與當初設立的相同,需要一再確認這件事。
並且使用無數的細膩溝通,確認執行的順暢度。


🔖 這本書看完之後,我覺得不僅僅是企劃人需要閱讀,而是所有在職場上的人都需要擁有一本。
裡面提到的許多觀念,都可以應用在職場上,使用正確的方式處理工作或是人生規劃,我覺得都很適用。
內容也不艱深,都是很明確的道理,很推薦的一本書。

IG: joannereadsbooks40 看更多好書分享
展開
惠貞老師每次新書一出版都會讓我迫不及待想要趕快入手與閱讀,即使當時覺得我的人生似乎與"企劃"沒什麼關係,嗯,果然想得太淺薄了,讀完後我不禁偷偷揶揄自己。
 
其實,用更廣的視角來看,我們都是自己人生的企劃者。無時無刻都在規劃著接下來的目標,想要獲得什麼東西,想創造有趣的事情,或是回饋社會一些什麼,然而,這些行動,永遠無法單獨一個人完成,我們勢必需要和他人合作,那麼,人與人要進一步推進各種合作的首要要件,就是溝通。也是老師認為的企劃基礎。
 
談溝通的書籍市面上根本數不清,不過,閱讀老師彙整的要點很像直接吸取精華一樣,隨手一翻,都可以拉出值得學習的觀點。(這本書也不全是在談溝通)
 
我想,不論是想成為自由人、未來的讀者還是企劃人,我們皆擁有選擇的權利,但僅有這點認知還稍嫌不夠,還必須要有能力,有能力去撐起自己的選擇。
 
而《成為企劃人》就是能力養成的人生智慧書啊,我是這麼認為的。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