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物質的愛:千先蘭首部短篇小說集,歡迎加入變幻無常的故事宇宙!

79折$ 355
5 /5
33位讀者評分
5
91%
4
9%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33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4/07/01
|
電子書
💜什麼都有可能
我想果玄媽媽從一開始建立的心態對果玄來說真是十分重要,也是大家面對與自己不同的事物時該有的心態。因為有了這樣的建設,當面對新知時,才不會因為未知而下意識的恐懼與排斥,畢竟什麼都是有可能的啊!

💜每個人都不一樣
我很喜歡拉歐說的「所有人都該知道,在這個地球上沒有一模一樣的人,大家都是彼此的外星人。所有人就只是在假裝一樣而已。」其實每個人都不一樣,只是大家習慣在一定範圍內把事情定義為相同的,這樣有共通點的人們才能假裝是同類,假裝彼此一樣來互相取暖。
大家本來就都不一樣,別因為跟自己想像的差了點就排斥。對待超乎自己想像的不一樣,可以不認同,但希望能理解,可以不擁抱,但至少別推開。

💜沒有「本來就應該」
果玄發現自己沒肚臍的時候十分生氣,媽媽怎麼沒給他一個肚臍呢?
但世上本來就沒有什麼是必然的。「本來就應該」只是大家從小開始建立出的自己世界的模型,違背自己原有認知的便被視為奇怪的異類。但世上並沒有本來就應該如何如何的事物,只是大家自我保護理由,只是大家為了不費力思考而說出的攻擊,畢竟維持原本的自己的世界模型相對容易許多。

💜母親的教育
一開始我覺得果玄的母親有著對世界異於常人的通透瞭解,對果玄說出的話,教育的方式都是許多人一輩子也無法理解的本質概念。也正因為母親的人生觀,深深影響著果玄,讓他能接受、肯定自我。
讀到後面,才發現母親大概也是經歷了許多,才能有這般豁達的人生觀,不然還真難想像20歲開始拉拔孩子的母親竟能說出這般震撼的言語。
(至於經歷了什麼,就讓大家自己發現吧)

✨小結
從打破社會給的框架與定義開始,果玄奇特的性質讓他能跳脫這些世俗的眼光,去尋找愛的本質。
一直去愛吧,去尋找那個在一起會輕鬆自在的人!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7/01
故事以平實的寫法開始,看了幾頁後才驚覺,作者想傳遞的訊息很龐大。性別議題以外更套上人與人必然的異質性,感情觀的討論也淡然地浮上檯面,散發異樣的光輝。

自我建立的初期

主角自幼發覺自己的「軀殼」與他人不同,向母親求助或尋求答案。母親給予的反應看似不以為意且豁達到了極點,實則透過穩定的情緒溝通、緩解孩子發覺與同儕有所區別後的恐慌。把「怪」換成肯定主角的「特別之處」。

成長的過程裡,總會對「愛」產生好奇,懵懵懂懂的年紀真誠相待,隨即又遇到阻礙。因為主角的生理性別竟然會依據動心的對象和歷程有所改變!在性別認同與第二性徵的迭宕中,他(她)感到困惑而非恐慌自卑。我想,母親對於孩子的「個體」表達特殊性與存在意義的肯定,是主角在摸索中得以用探尋而非跌撞懼怕的關鍵。

關於建立自我,整份試讀內容看下來,沒有感受到現代多數人在成長期無可避免的傷害他人與被傷害,是主角安定有力的支持。也使故事的推進帶有較少的雜質,更能進入作者描繪的世界,徜徉在童話般的空間且無所限制。

探討社會角色

主角年齡較小時有避風之處,但歲數增長使主角必須主動面對現實的變動、情感的糾葛。過程除了在與伴侶的關係中思索自我、性的慾望無法同想像般順遂。困在身體的難題中,身旁母親也給予建議和表達她對愛的價值觀。


後段故事描述與一位特別的存在相遇後,從接觸交流的過程中意識到真實的世界並非遵循傳統的文化、刻板印象和社會價值。

跟隨著充滿想像力的字句,看見帶有玄幻設定下的互動,應該要感到驚奇。卻因為前面的鋪墊而了解一切不可能皆有例外,慢慢地陷入作者架設的時空。尋找同伴和認可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藉由遇到另一位同樣與正常人不同的境況下,主角感到安心、同時又再次審視從小一直在意的那些「不可思議」,思索著新的情感發展背後的故事……

是含有親情、愛情、幻想、神秘等等特質的內容,讓人想盡快繼續閱讀後面的故事。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7/01
第一次讀到如此與眾不同的科幻小說短篇集,不得不說這位作者真的太強了。起初瀏覽簡介就發現每一篇都好特別、好有創意和想像力!我讀完之後不禁心想,原來科幻小說也可以寫得如此溫柔動人,如此情感豐富又寓意深遠。

舉例來說,本次參加試讀活動閱讀的篇章,是講述一個打從出生就沒有肚臍的孩子,時時為自己的異於常人感到困惑,後來進入情竇初開的年紀時,媽媽居然告知他的性別會根據喜歡上的人而變成相同性別。講白話一點就是喜歡上男生就會變男生,喜歡上女生就會變女生,光是用想的就覺得挺吃驚的。之後的情節便是一連串奇妙的展開,有點類似科幻風格的舒心小故事。而且讀到後面還會發現作者設計這些角色和情節,其實是有隱喻的。

為何人總是習慣用偏見看待事物?為何要追求所謂的「正常」,為何人人都害怕與眾不同?

這些觀點相當值得我們去反思,在閱讀的過程中,能發現許多作者巧妙的安排,透過這些神奇的故事,可間接領悟到作者想傳達的事物,也讓人再次重新認識關於「愛」的定義。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6/30
「在這個地球上沒有一模一樣的人,大家都是彼此的外星人。所有人就只是在假裝一樣而已。」

每個看似平凡的人,內心何嘗不藏著奇特的想像或是難以向他人訴說的秘密?韓國作家千先蘭在〈某種物質的愛〉中,用溫暖且細膩的筆觸描寫一個在成長過程中發現自己與他人不同,從起初的無法理解,到最後豁然接受相異之處的人的故事。

自身的性別會因為愛上的對象而有所改變的有趣設定,直接具象化了愛有各種各樣的型態。表現「愛」的方式千變萬化,但不變的是「愛」這個字背後隱含的深刻感情。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6/30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理所當然地去定義一個人、去劃分群體,好像不把獨立的個體歸類到某個群體中就活不下去一樣。但存在於世界的生命是否都具有標準?我們非得明確定義一個人?
無論用什麼標準,再怎麼細分都無法真正歸類所有人,任何分類都會有特例,世間萬物無法用二分法劃分,分類是我們被賦予的框架,沒有所謂「本來就應該有」,這些框架無法包容所有個性,我們卻因此承受著壓力,習慣做出符合框架的行動,戴著有色眼鏡去看框架以外的,「世界上什麼樣的人都有,但所有人都在假裝不是那樣」明明知道這些框架不適用於所有人,卻選擇忽視並隱藏,如果我們不堅持框架給彼此的界線,坦然地接受一切都有可能,不去局限於多數人的理所當然,人生也許會變得豁然。
而真正克服框架限制的,大概只有「愛」了。〈某種物質的愛〉主角果玄透過愛人領悟到不必拘泥於人們口中男或女的模樣,世界上的一切都不無可能,如同最後媽媽給果玄的忠告,不要定義自己,每個人對彼此都是外星人「一直去愛吧。……那樣的人就算穿越宇宙也會來找你的」。
相似的人會彼此聚集,但愛並不限於單一框架,我們需要包容並理解所有特質的愛,同時也須要包容並理解每一個人。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6/30
劇透警告
試閱心得
從書的標題就引人深思,「愛」,到底是什麼呢?古今中外的作家嘗試去體驗愛,了解愛,並嘗試將其化作文字,成為不朽。

在這篇短篇小說中,我們得以陪伴故事主角從對自我的好奇,到青少年時期透過各種關係認識自己和世界,最後回到自己的起源,由內而外終歸本源,相當引人入勝。

此外,隨著故事的跌宕起伏,我們亦得以窺見各種形式的愛,隱藏在故事中的每段對話和物品中。愛是抽象的,彷彿空氣一般,無形、難以捉摸,無所不在且不可或缺。

千先蘭細膩的觀察與溫柔的筆觸,跨越物種,引人去思考各種未知,字字句句彷彿皆在探問,人何以為人,跟其他物種又有什麼不同呢? 千先蘭藉由角色們的對話,對於人和人之間的相處提出疑問。在故事中我也窺見他處世的哲學,或許人生充滿許多疑問與不解,但或許最佳的方式就是平淡看待一切,時間自會解答,如同對於愛的理解,是我們終其一生的追尋。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6/30
翻開韓國作家千先蘭的《某種物質的愛》,彷彿打開了一扇通往人性深處的門。書中的果玄,在發現自己沒有肚臍後,陷入了自我懷疑和探索的漩渦。雖然這個設定讓果玄顯得異常,但它真實地反映了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對自我身份的困惑與追尋。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質疑過自己的獨特性和存在價值。果玄的故事也引發我們思考:究竟什麼是「正常」?我們是否真的需要符合某種標準才能被認同和愛護?

書中有一句話:「有時候,人們會毫無緣由地討厭別人,就只是想傷害別人,所以根本不用去想對方為什麼要傷害自己。」有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被無故的惡意所傷,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專注於自身的價值和成長,而不是被他人的惡意所左右。

在果玄尋找自我的過程中,母親成了她的重要支柱。母親以獨特的方式告訴她:「這世上沒有『本來就應該』這種事。」這句話提醒了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且無可取代的。母親的幽默和智慧,讓我感受到無條件的愛與接納。尤其是她用剪刀模擬在肚子上「鑽洞」的行為,既令人莞爾,也充滿深刻的親情和理解。

作者千先蘭的筆觸細膩,讓故事中的每個細節都充滿了生命力。例如,果玄在得知自己沒有肚臍後,搜尋「沒有肚臍的哺乳類」,最終發現只有鴨嘴獸與自己相似。這段情節既有趣,也讓人思考著人類在面對未知時的好奇心。而鴨嘴獸的這一個意象,更是巧妙地凸顯了果玄的獨特性和與眾不同。

《某種物質的愛》帶給我們的,是對生命、對自我的全新認識。這本書也讓我們明白,不管外界如何看待我們,我們都應該保持內心的堅定和自信。果玄的經歷告訴我們,生命中的每一次探索,都是自我成長的契機;每一個與眾不同之處,都是我們獨特價值的體現。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6/30
《某種物質的愛》是作者千先蘭的首部短篇小說集,共有八篇短篇小說,<某種物質的愛>就是書籍同名的短篇故事。

從書籍介紹上就知道作者科幻文學,2020年就曾以《一千種藍》獲得韓國科學文學獎長篇小說首獎。他的故事會有不合乎常理的奇幻設定,但敘述的卻是人世間的情感,最原始的感情。

<某種物質的愛>也是這樣的設定,故事的主角果玄是一個沒有肚臍,沒有性別的"人類",其餘的一切都與人類相同。故事寫的不是霸凌、歧視,而是在這樣的設定之下,果玄成長過程的自我發掘。

社會在進步,越來越能接納與我們不同的人、的模樣。雖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進步,但如同果玄媽媽所說的"世界上沒有本來就應該這樣的事情,沒有什麼事情是理所當然的。"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6/30
終於等到千先蘭的第二本作品譯本《某種物質的愛》出版,故事開始,主角果玄一一揭示自己與他者的差異,不管是沒有肚臍、沒有性器官,甚至自己能夠跟隨戀愛對象而任意轉換的性徵。

比起對於未知而感抗拒或畏懼,果玄看見在太陽光下閃閃發光為愛穿越宇宙而來的拉歐拾起他落下的身體鱗片,能不帶有偏見傾聽更進一步從中為自己揭秘解惑。

我們也能夠理解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既定多數以外,其實還存在著其他選項嗎?回顧作者上一本《一千種藍》,當時自己閱讀筆記註記著有這麼一句:「是宇宙誕生出可以乘載一切的自己」,貫穿到這篇與書名同名的短篇小說,接受所有的存在都是必然,我想這裡的「某種」是無法被任意定義的不可思議。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6/30
從《一千種藍》開始,就能感受到作者看待世界的視角既溫暖又深刻,《某種物質的愛》也不例外。

果玄在成長過程中,總是面臨不少難題:沒有肚臍、沒有性徵、沒有性慾,身體還會隨著所愛的人而變化。但果玄媽媽總是以不無可能的態度來看待這些變化,或許正是這種想法跟經歷讓他明白,不必以任何標準來定義自己,只是存在本身就足以有價值,不必成為什麼,也不必和其他人一樣。

愛是不分性別、不分種族、不分年齡的,在這篇故事中,也在告訴我們,愛是不分宇宙的。

當我看著穿越宇宙的愛情時,不禁想到,也許這個由不同外星人組成的地球和宇宙之所以能夠持續存在,原因就是愛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6/30
《某種物質的愛》由八個小故事組成,本次試讀提供其中一個篇章的完整檔。

為保留讀者完整閱讀體驗,本篇試讀心得僅具有部分劇透,「不涉及結局劇透」,但內容多有語句節錄,介意者建議可先自行閱讀,再來觀看我的心得分享❤️

本篇為書名的同名篇章〈某種物質的愛〉,講述一個出生就沒有肚臍的卵生女孩果玄尋找自我以及愛的過程。除了沒有肚臍外,果玄身上也有另一個秘密——她的性別會根據愛上的人而變成相同性別。

請先別急著將果玄定義為「奇怪的人」或「外星人」。通篇閱讀完後,讀者將會發現本篇文章正是在探討「框架」與「定義」,這種來自「社會」(或是「地球」)的枷鎖。

唯有打破這些枷鎖,才能尋覓到愛的本質。
**書中果玄的媽媽稱呼果玄為女兒,且使用女字旁的稱謂,因此本篇心得亦使用女性代名詞稱呼果玄。

▍宇宙的哲學1》
世上沒有「本來就應該」這種事 ▍

書中段落引用:
「沈果玄,妳聽好,這世上沒有『本來就應該』這種事。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同學說的那些理所當然的事,說妳很奇怪,統統不用放在心上。你們都還小,就只是想說一些傷人的話。知道了嗎?」

擁有異於常人特徵的果玄固然使人感到不解,但果玄母親對於女兒的這種不同所抱持的態度更令讀者感到疑惑。她既沒有極力隱藏女兒的與眾不同,也沒有因為這些特徵而要孩子畏畏縮縮、自怨自憐,反而是透過一種強大而有力的態度與果玄對話。七歲孩子的世界尚未建構完全,多數時候會依照父母給的回饋而產生感受與情緒,同時一步步築出「世界(應該要有)的樣貌」,但果玄媽媽僅用一句話打破了這個枷鎖。

書中段落引用:
雖然我覺得很奇怪,但又說不出哪裡奇怪,因為媽媽說這沒有什麼好奇怪的。我實在欲哭無淚。媽媽說完這件驚人的事後,津津有味地吃起炸雞。總之,媽媽真的很奇怪。但多虧了她的奇怪,我才很奇怪的沒有很在乎這件事。

果玄的母親就像站在宇宙眺望地球的外星人,正因為見證過宇宙的浩瀚,才使她不受地球定義的拘束。況且,地球上的這些定義,沒有一條是固有的。既非自然力量刻在石板上的法典,亦非亙股不滅的元素物質。既然如此,我們為何還要受這些教條的拘限呢?

書中段落引用:
既然妳都來到這個世界了,還需要什麼真相呢?

▍宇宙的哲學2》
地球有一半的人都是外星人
只是大家都假裝自己是人類而已 ▍

書中段落引用:
「你覺得我是外星人?」
「這件事重要嗎?地球有一半的人都是外星人,只是大家都假裝自己是人類而已。」
「呵。」
「這麼講聽起來很可笑,但其實比想像中重要。所有人都該知道,在這個地球上沒有一模一樣的人,大家都是彼此的外星人。所有人就只是在假裝一樣而已。」

與地球相對,生活在地球以外星球的種族,我們統一稱為「外星人」。
然而,為何是以地球作為範圍?
如果每個個體皆是一個星球,那麼,與「我」相對的人,就全都是「外星人」了。

試想,你腦海中的外星人長什麼樣子?
沒有眼白?沒有鼻樑?瘦骨嶙峋?赤身裸體?
不論你想像中的外星人長什麼樣子,我們都可以接受「它」與人類長得不同。
既然我們可以理解外星人與人類的不同,那為什麼我們要對身邊的人那麼苛刻呢?

「他是男生卻留長頭髮」
「她的家庭成員只有媽媽,沒有爸爸」
「他都已經四十歲了卻想從頭學習芭蕾」
「她為了考上醫學院,重考了三次」

當你指謫別人的時候,別忘了,當中只有你是來自「我星」,其他人類不僅來自不同星球,甚至可能來自別的星系。我們不會質疑獅子為何用四隻腳走路、也不會埋怨為何鳥能飛,那我們為何要以自己的標準詆毀別人的人生呢?

書中段落引用:
媽媽安慰我說,是因為很多人有爸爸,所以這件事才會看起來理所當然。如果妳一直把這件事放在心裡,就沒有空間安放真正需要的感情了。也許媽媽是在告訴我,最好不要去想這件事吧。

饒是富有豐富資源的地球都有人口與乘載力的限制了,更何況是人們敏感的內心?

過度在意他人或是外界的定義,可能會使我們忽略「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若是將每個宇宙來的外星人皆放在心上,我想地球應該會不堪負荷吧。所以我們必須要了解,生命中遇到的人都是宇宙的過客,他們可能會駐足、停留,也可能與你擦肩而過;有些人與你長久生活,有些人卻有可能在一陣風暴後被甩離你的星球——在這個星球上,只有「你」不是外星人。

▍宇宙的哲學3》
找到那個在一起會輕鬆自在的人
那樣的人就算穿越宇宙也會來找你的 ▍

愛究竟是什麼物質組成的?

我想,那應該是地球上的元素無法描述的存在,甚至連宇宙中的萬物也難以比擬——獨一無二的抽象物質。雖然在宇宙面前,人類僅是微小的元素,但作者筆下的故事與人物絕非渺小無力而聽天由命。相反地,他們彰顯人心蘊藏的無窮韌性足以與宇宙抗衡。

書中段落引用:
「果玄啊,一直去愛吧。即使不是熾熱的熱戀也沒關係,找到那個在一起會輕鬆自在的人。那樣的人就算穿越宇宙也會來找妳的。」

只有當你忽略定義、打破拘束,
將愛這顆核心元素歸置於心中,才能使內心發揮真正的力量。

這樣的愛橫穿森林,貫穿大海,凌越天空,飛越宇宙,拋開時間與空間的拘束,成為深邃星空中亙股的光芒——正是因為見證過宇宙的廣袤,才使得所有阻礙在愛面前形同虛設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6/30
標準是什麼?正常是什麼?應該是什麼?愛情是什麼?我是什麼?我愛的是什麼?她/他為什麼愛我?他/她為什麼不再愛我?人活著腦袋的問題就這麼多,而《某種物質的愛》說,這世間沒有正確答案,因為沒有一模一樣的人,大家都是彼此的外星人。
 
千先蘭用這個故事,溫柔而理直氣壯的告訴讀者再怎麼自覺與周遭格格不入,再怎麼質疑自己怎麼會愛成這樣那樣,都是活出自己的過程。所以別怕!持續去愛,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真相。
 
這個表面上是科幻小說的故事以各種疑問串接,在理性的剖析中我看見了愛情的美好。雖然這「穿越宇宙的愛情」是誇張了點,卻很實在的鼓勵著我們:別因既有的侷限或障礙而放棄探索愛的可能與責任,如此一來,便能在對的時空與對的人相愛,並能不悔這輩子的追尋與一切經驗。真夠浪漫的,不是嗎?
 
#千先蘭 #某種物質的愛 #時報出版 #肚臍 #穿越宇宙的愛 #應該 #偏見之外 #韓國小說 #愛情 #浪漫 #個體人
展開
user-img
4.5
|
2024/06/30
主角在發現自己沒有肚臍的那一天,媽媽才告訴他,他的性別會根據喜歡上的人而變成相同性別。這對一個七歲的小孩來說是無疑是晴天霹靂的事情,他和周遭的人有一點點的不同,有一點點的特別,但對媽媽來說這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沒必要大驚小怪的。
  我很喜歡也很認同果玄的媽媽說的:「這世上沒有『本來就應該』這種事。」
不論是從哪裡出生的,都不該被這句話框架住,可惜的是,一旦降臨在這個地球上,大多都會受他人影響而在意自己是不是正常人。以我自己的小孩為例,我的女兒出生時,在右手拇指中間多了一個不完整的手指,我和先生都覺得無傷大雅,但是家人就不是這樣反應了,覺得怎麼那麼“奇怪“多一指,然後開始怪東怪西。這讓本來不在意的我們,想到將來小孩讀幼稚園的話,會不會被其他孩子當成異類呢?會不會被排擠呢?
  儘管不希望旁人用異樣眼光對待,但很難,我無法像試讀中的媽媽心理這麼強大,可以不當一回事。女兒2、3歲時就知道自己比別人多一隻手指,我都跟她說:因為你很特別,所以上帝多送你一隻手指頭喔。我女兒不會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是社會的眼光覺得她是異類,為了擺脫這個標籤,毅然決然在女兒上幼稚園前帶她去醫院變正常。
  手術前也是不斷的和女兒溝通,因為不想她上課一直被異樣的眼光干擾,所以必需要將多的那隻手指拿掉。事隔多年,我仍然不曉得當初的手術是不是正確的決定。我只知道這個決定免除掉一切討人厭的事情。 在這個很在意正不正常的地球上,如果可以跳出舊有的框架,會讓這個地球更有溫度的。
  這次試讀的短篇叫某種物質的愛,我覺得愛是多樣性的,和果玄一樣會隨著喜歡的對象產生變化,可能會變冷或變熱,也可能是固態或液態,無法去確切定義愛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就像我現在和我先生吵架時,我對他的愛,可能像是一塊帶尖銳邊緣的冰塊,冰冷帶著攻擊性,對我家小孩和小狗的愛就像軟綿綿的棉花糖一樣,甜蜜又柔軟,我的愛可以幻化成無數的樣貌和質地,果玄媽媽的愛也可以穿越宇宙送達果玄身邊的。
  作者以溫暖的方式為這個特別的故事畫下句點,在看似地球人的包膜下隱藏著許多未知的物種,感受到軟(暖)科幻的存在。
展開
user-img
4.0
|
2024/06/30
韓國作家千先藍最新出版的小說《某種物質的愛》,筆者有幸參與其中一篇同名短篇的試讀。這是千先藍第二本在台灣出版的小說,延續了《一千種藍》的軟科幻風格,同樣以一種溫柔真摯、非嚴謹但深具感染力的筆調,為我們述說超越物種間的暖心故事。

《某種物質的愛》主要探討了幾個主題。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身份與自我認同的探索」。如果不了解自己,便難以確定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更不用說如何與世界互動。此外,「愛的多樣性和自由」也是這篇短篇的一大焦點。這與身份認同緊密相連,若不真正認識自我,便容易受到社會對「愛」的框架所限制。只有真正認識自己,才能知道自己需要怎樣的愛,以及懂得如何去愛。除了主角果玄外,他的母親也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一。她個性獨特,對主角影響深遠,是故事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總體而言,作者以他溫柔且充滿想像力的筆調寫下了一篇關於「愛」的故事,引發我們思考更多可能性。在當今二元對立嚴重的社會中,我非常推薦這篇故事給大家。
展開
user-img
4.0
|
2024/06/30
閱讀《某種物質的愛》,感覺像在剝洋蔥,把固有的認知層層剝去,最後剩下一團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卻無比自由。作為這本短篇小說集的同名作品,我想這或許就是作者想達到的效果之一。

主角沈果玄,生來沒有肚臍,要不是媽媽把她當作女兒,她甚至沒有性別。面對同儕的不解和嘲笑,七歲的果玄氣憤地鑽牛角尖,但媽媽告訴她,世界上「沒有本來就應該」,更揭露她其實是從蛋裡生出來的。在那懵懂的年紀,才剛開始想要尋求群體的認同,就被澆了一盆冷水,果玄只覺得自己「很奇怪」。但對於自己的「奇怪」,媽媽竟然若無其事,讓她覺得媽媽「更奇怪」,於是負負得正,內心的違和感莫名消除一大半。

到了青春期,果玄開始春心蕩漾。在媽媽的預警下,果玄發現她會產生與戀愛對象相同的性徵,如果愛上不同性別的對象,性徵還會跟著變動。由於一開始就被當作女性,加上念了女校,果玄的改變並沒有太引人注目,加上她持續交往不同性別的對象,久而久之,她已經不太在意自己的性別,但特殊的身體卻依然令她苦惱:沒有性器官而無法做愛,似乎會影響戀愛對象對她的看法,但有愛就一定要做愛嗎?面對果玄的苦惱,媽媽只是反問她:「既然妳都來到這個世界了,還需要什麼真相呢?」彷彿什麼問題在媽媽眼中都不是問題,無須庸人自擾。

聽媽媽的話的果玄,經過跌跌撞撞的探索,越來越能接受自己的不同,漸漸不受到世俗框架的影響,但還是在打工的書店遇上了一個挑戰她認知的人:拉歐。不管果玄過去認為自己有多「奇怪」,她跟拉歐都沒得比,因為拉歐竟然是個外星人。與拉歐互訴身世後,果玄忍不住表示拉歐不如她想像中的外星人那樣引人注目,但拉歐卻回答:外星人很多地方都不同於地球人,包括手指長短、眉毛根數、頭髮生長方向等,只是地球人慣於簡單劃分,才會經常陷入定義的框架,無視於差異,說白了,「大家都是彼此的外星人。所有人就只是在假裝一樣而已。」拉歐一針見血道出世人的盲點,徹底將所謂的「定義」打得粉碎,令果玄啞然,也令我感到醍醐灌頂。

人是一種很矛盾的動物,從有意識以來,就不斷在探尋「我是誰」,然而找到某種歸屬後,往往過一段時間,就會不滿於其框限,想要把加諸己身的定義全部剝除。看了這個故事,我想作者想傳達的是,在探索的過程中,你可能會覺得自己是A、B或C,這都無所謂,但必須理解,如同果玄的身體會隨著戀愛對象變化,任何事物也都會隨著時間和環境改變,即使你這一刻覺得自己是A,下一刻有可能就不再是,只是你沒發現而已。然而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套一句果玄媽媽說的,「又沒做錯事」。既然無關是非對錯,那我們是不是能讓自己和他人都自由一點,不必非拿一個框架套住?畢竟,一個不斷改變的個體,除了他自己,又有什麼可以真正將之定義?

文末,果玄總算知道自己為什麼那麼「奇怪」。她是媽媽與拉歐跨越宇宙相愛的結晶。或許是親自見證何謂「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媽媽才總能視奇怪為平常,也不斷用這樣的態度教導果玄。在離開前,媽媽對果玄說:「妳就是妳,沒必要定義自己」,同時懷著「某種物質的愛」緊緊擁抱她。直到最後,作者也沒有闡明「某種物質的愛」是什麼,但可以確定的是,不管是什麼物質構成的,「愛」就是「愛」,這種感受難以名狀,卻普世共通,超越語言、種族,甚至是宇宙,自然也就超越了定義。這種自由的愛令人著迷,也使我想看看另外七篇故事,探索它別種樣貌。
展開
user-img
4.0
|
2024/06/30
劇透警告
試讀心得
試讀的是同名篇章〈某種物質的愛〉,是篇非常溫柔的故事。

果玄在幼年時意外被發現沒有肚臍,但媽媽對此並不驚訝,甚至用看起來非常牽強的理由應付幼兒園的老師。在成長過程中,除了沒有肚臍,又發生了更神奇的事情——他的性別會隨著愛上的人的性別而改變。甚至他跟其他人類出生的方式也不同,居然是從蛋中生出來的。種種不同,讓他時而困惑,但除了這些以外,他跟其他人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同,也會有煩惱,也必須面臨升學求職的不順。

一路走來,媽媽總以開放包容的方式教導他。跟別人不一樣有什麼關係,什麼樣的事物叫做應該,不斷思索著這一切。即使跟別人不一樣,但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全相同的個體。大多數的人都是這樣,也不表示少數人等於奇怪,多數人就是理所當然,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理所當然的事物。尊重並包容每一種差異,也接受任何不同的存在,非常溫柔的一篇故事。

期待能讀到其他篇故事。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6/29
讀畢〈某種物質的愛〉,主角果玄從幼時發現自己沒有肚臍、沒有性別這樣的「人生難題」,由起初的自我否定、到後來一次次嘗試去和不同的對象戀愛之後,不斷探索自我,到最後能接納自我的內在成長過程,同時也是作者對於多數人活在既定的「標準」「框架」之下,並且以同一套標準來定義、標籤化別人的現象,藉由小說提出的觀察。

 為什麼會毫無緣由的傷害、嘲笑、排擠別人?因為沒有肚臍是「畸形」的、因為男生愛男生、女生愛女生是「不正常的」……然而,怎樣才叫「正常」,這個標準又是由誰而定的呢?七歲時的果玄為了找肚臍展開絕食抗議,為了符合「本來就應該」的標準,扭曲自己的天性,一旦執著在「正常與不正常」「好與不好」這種人為認知的框架,我們就沒有機會好好認識自己,也不懂得欣賞每個人不同的差異,反而是去區分彼此,製造對立。後半段拉歐的出現,也適時對這樣的現象提出反思:我們自以為是的「好」「正常」,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之下,真的也是如此嗎?
 
 小說中引導果玄肯定自我的推手,莫過於果玄的母親,小說中果玄媽媽對女兒的愛與開導,令人動容。因為你是我和我所愛的人結合生下的孩子所以我愛你,沒有其他理由,愛你本來的樣子,不需要為誰做出改變,也不需要被誰定義。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本來就應該有的」,果玄因而長成了一個不固執己見的人,因為不固執己見,才能有所發現,理解「愛」的本質。
 
 如果,這些所謂「正常」的標準都去除,地球變成一個「一切皆有可能」的世界,就如同莊子〈齊物論〉裡「無物不然,無物不可」的哲學觀,那麼沒有肚臍、沒有性別,也不會是一個人生難題了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6/29
劇透警告
試讀心得
👽「愛」的定義一直以來都很廣泛,但是你覺得「愛」是什麼呢?

👽對我來說愛就是無私的奉獻,不去計較他人是否會給予我其他的回應,這樣的愛也許比較適合我吧!

愛-是與生俱來的!而且是具有同理心的,愛也是互相幫助對方的增長,而不是  只有一方在做無謂的付出。
愛-是培養出來的!在過程中發現到愛的本質,進而的去了解什麼是愛;
從小開始我們就在培養這樣的觀念,就像是愛惜物品、磨練耐心的愛。

👽在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時候覺得蠻特別的!主角為什麼會不知道自己的性別是什麼?而且還沒有肚臍呢?別人不告訴你自己的特質時,我們只能從人生的經驗中找到答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最特別的地方我們必須展露出來,不該去破壞這樣的自己,找到答案的方式很多,覺得會受傷害怕的話,就必須更改其他的方式,最後你會因為找到答案的自己而感覺到更愛自己一些。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6/28
「果玄」沒有肚臍,也不知道性別,會因為喜歡的人而改變性別,作者給了這個主角很特別的設定。

書中果玄的媽媽給了果玄,什麼都有可能的想法,讓果玄可以接受自己與其他人的不同,不會陷入在正不正常的陷阱中。

可惜現實生活的我們被「多數人就是對的」綁住,事實上沒有絕對的對錯,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不可能有完全相同。

就拿我是左撇子這件事來說,記得小時候剛上學,有人發現我是左撇子就會開始有人來問我很多問題,甚至有同學家長還勸我媽要我改掉,就因為我的慣用手跟大部分的人「不一樣」。

到後來才知道,原來一切都是大人灌輸的想法,很慶幸我的家人並沒有給我這樣的想法,在這充滿右撇子思維的世界裡,左撇子是多麼特別的存在。

《某種物質的愛》以奇幻小說包裝,探討著人們常會戴著有色眼鏡看著外界,試著拋棄我們的偏見,才能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6/28
怎麼好像隨著少子化、生育率分別下降至1%以下的台灣與韓國,會在30年、50年又或是一個世紀後大轉變成M世代的我頭腦想像不出的樣貌?我們可能跟來自外星球的人結婚,甚至搬遷至外星球居住。科學已經研究出從蛋裡出生,具備與人類同樣身形外觀,只差沒有肚臍的人。又或是機器人到時候已經有自己的感情、意識,可以與人類談一場戀愛、甚至做愛。在我有生之年能見到這樣的光景嗎?如果來不及,那《某種物質的愛》裡的故事,已經點燃我的好奇心,到時候生育這件事還需要煩惱嗎?如果沒有男女之別,性別歧視是否也會隨之消逝?

本來只是想在上班出門前吃個早餐看一點書,結果點開《某種物質的愛》的試讀,差點上班遲到。忍不住一頁接著一頁看下去的魅力,是因為只要活著就不斷地在尋找歸屬感還有與他人之間的連結嗎?果玄有的困惑與糾結我也有,雖然不是為了尋找肚臍,但果玄媽媽對著還是小孩的果玄說:『這世上沒有本來就應該』 這種事,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再一次的提醒著身為成年人的我,活著,是想成為別人口中的樣貌與理所當然,還是自己摸索與判斷後,活出心安理得的存在。

  本書以溫柔的敘事文筆,帶出哲學性的思維探討,家庭結構的多樣化與社會框架下如何認同自己,無論是在哪個國家生活,都會是值得摸索一輩子的課題。只是對群體意識特別重視的韓國社會,或許作者想強調,那些被排除的,不屬於社會認同的某種物質的愛,更是純粹。讀完會覺得心口暖暖的。推薦給大家:)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