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長日記【博客來獨家贈「執行長心法燙金書籤」乙組】:關於事業與人生的33條法則

79折$ 379
4.5 /5
29位讀者評分
5
76%
4
17%
3
0%
2
3%
1
4%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8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5/07/10
劇透警告
執行長日記體悟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體悟是:當一個真正的執行長,不是要學會當領導者,而是要學會當人。當一個會成長、有自覺、懂得反思的人。一間企業,最終走多遠,關鍵不是制度有多好,而是執行長的心胸有多寬、視野有多深。
展開
「如果你只能從成功者身上學一件事,你會選什麼?」

《執行長日記》作者史蒂文.巴列特是知名的英國創業家,這本書是以他訪談各界頂尖人士,以及親身經歷總結的心得。

特別的是,書的開頭提了設計的核心理念:
1. 我認為多數書籍過於冗長。2. 我認為多數書籍不夠化繁為簡。3. 我相信圖示勝過千言萬語。4. 我相信故事比數據有力,但兩者都很重要。5. 我注重細節,而事實往往會從其中現身。並希望能體現愛因斯坦的名言:「凡事應力求簡單,但不是簡化」。

所以,難免會導致閱讀過程中,覺得有些部分好像過於簡單。書中圍繞四大支柱:掌握自我、精通敘事、確立人生哲學、熟習團隊合作,總共提出 33 條法則。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著重比較多的是,比較沒想過的思考點。

按正確順序裝滿桶子

作者提到人生的五個桶子(我覺得應該說「事業的五個桶子」比較精準):
知識:你知道什麼
技能:你能做什麼
人脈:你認識誰
資源:你擁有什麼
聲望:外界對你的看法

這5個桶子彼此是息息相關,裝滿其中一個有助於塡滿另一個,尤其是第1個桶子(知識),通常由1至5順序裝滿。致力於裝滿第1個桶子(知識),是最高收益的投資,但我們經常因為自尊,為了更多的錢(第4個桶子資源),或是職銜、地位、聲望(第5個桶子)而忽略前兩個桶子。

想要有效影響行為,以提問代替陳述

美國四所大學的科學團隊,梳理四十年來一百多個研究後發現,想要影響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提問比告知更有效。

例如,比起寫著「請做好資源回收」,「你願意幫忙資源回收嗎?」更可能促進大家做好回收;比起告訴自己「今天要運動」,問自己「今天要運動嗎?」更能達成效果。
問句只能是以「是」「否」回答的問題,不給自己轉圜空間,也能強迫做出行動承諾。而以「願意」開頭的問題,比起以「能否」或「可以」提問(暗示問題是關於能力而非行動),前者對行為影響更大。

這也讓我想到,很多時候我們想要「經營人脈」,然而,如果我們的第1、2個桶子(知識與技能)對別人沒有幫助,那麼就算認識了對的人,也無法長久經營。

善用「心理登月」,攻心為上

這個章節雖然在講「心理登月」,不過沒有講得很清楚,我自己問了一下GPT才更理解。

簡而言之,不是所有問題都需要使用繁複、高成本解決方案,有時候心理上的轉變就可以達成巨大效果。

以英國鐵路改善乘客體驗問題為例,傳統的工程解法得斥資數十億英鎊縮短車程 10 分鐘;採用心理登月式解法則是花一小部分預算,讓列車提供 WiFi、咖啡與舒適座椅 ,結果乘客感知「時間過得更快」,體驗更好,滿意度大增。

洗手乳廠商加入薄荷腦、尤加利,只為了讓使用時有刺激感,進而創造「真的有效」的心理感受。

有趣的是,「善用心理登月,攻心為上」的下一個篇章在講「摩擦有時能創造價值」,紅牛提神飲料故意做得不好喝,讓你覺得更有效果,而非只是好喝的碳酸飲料;比價搜尋網故意搜尋久一點,讓你覺得它有「完整搜尋」,提升信任感。

「心理登月」跟「摩擦」這兩個看似相反的概念,也更讓我更進一步思考,重點不在於你做了什麼,而是對方「感受到」了什麼。從這個角度出發,或許更能有效解決問題。大家不是真的要讓火車更快,只是想要在車上不無聊;產品真的有效,不過要是能讓大家「感到」有效,那消費者就更願意對產品買單。

心理登月解決的是「減法」的設計,讓人覺得更輕鬆;而「摩擦感」則是「加法」策略,讓人投入更多。兩者其實都是在創造「行為的理由」。

後見

《執行長日記》評價兩極,有人覺得「過於簡單」(好笑的是,作者覺得大多數的書不夠化繁為簡),不過總體而言,這本書雖然有很多在講「如何成功」的部分,在其他書籍也曾看過類似的觀點,還是有許多部分帶給我啟發。

比如在「從失敗角度思考」篇章中,作者曾歷經12個月的準備,在推出一個大型播客節目前,把大家找來問:「為何這會是一個壞主意?」能想像過去一年,大家興致勃勃準備「成功」推出這個節目時,冒出這個走向完全相反的問題,大家應該都傻了。

在一番討論後,成員反問:「為何你會覺得這是一個壞主意?」作者認為這會分散對現有專案的專注,最後決定終止。以作者的時間、精力與資源,可以想見投入的心血非常大,能在最後一刻踩煞車,著實不易。

另外,在「荒謬是比實用更好的宣傳」篇章中提到,作者在20歲時創辦第一家行銷公司,斥資13000英鎊(約54萬台幣)買了底部連結球池的大溜滑梯,雖然很少人用,作者卻認為是很有價值的投資,因為很多媒體因為這座溜滑梯來報導。顯示作者在不在落於常規,膽大的同時,也有細膩的部分。

最後,作者特別強調健康的重要性,並指出:「認為自己沒時間鍛鍊體能的人,早晚得挪出時間生病。」相當一針見血。

記得運用書中所說的,不要提醒自己鍛鍊體能,而是問自己「今天願意鍛鍊體能嗎?」
展開
user-img
4.0
|
2025/06/02
|
電子書
本書所談論到的33條法則, 談的都不夠深入,
所套入的心智模型, 甚至都令人覺得有些粗糙.
後期的法則有些幾乎就是草草結束, 甚至深入思考的話還會有些相互牴觸.
對於新手還算是入門書籍.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3/30
之前常於Youtube上面看他的勵志影片,第一次拜讀史蒂夫,巴列特的著作,更讓我著迷於他的思維與文筆,很推薦這本書,讓我在工作迷茫時,重新找到著力點,也強力推薦給迷茫的你,讓這33條法則,同樣能成為你事業與人生的引路風~
展開
user-img
4.5
|
2025/03/27
✨導讀:

《執行長日記:關於事業與人生的33條法則》由 Stephen Bartlett 撰寫。

對大多數人來說,CEO 的距離或許太遙遠,可能是那位一年見不到幾次面的老先生老太太。然而,本書作者 Stephen Bartlett 卻是一位 30 歲就創辦四家公司的連續創業家,並主持知名播客 《The Diary Of A CEO》,累積超過 700 小時的頂尖人士訪談。

這本書不僅是給經理人看的管理書,而是一本「人生經營指南」。
使我們提升職場能見度和擴散影響力的成長書籍。


🌟書中核心觀點

作者認為如果要成就自我,必須掌握四個觀念並以此為章節架構:

✔ 掌握自我——管理人生,就像經營公司,從知識、技能到人脈、資源,依序累積。
✔ 精通敘事——如何有效表達,影響他人,成為優秀的溝通者,使人願意傾聽、追隨你。
✔ 確立人生哲學——從豐田的「Kaizen」精神到個人成長策略,建立長遠願景。
✔ 學習團隊合作——理解團隊動力,培養合作能力,才能走得更遠。

作者以簡潔實用的方式,將核心理念拆解成具體行動法則,你可以利用通勤或空檔時間一則則分開閱讀。


✨心得:

●|按順序裝滿你的桶子:成功的關鍵在於積累|✏️

作者認為,一個人的桶子有多滿,就代表你的潛力有多大。這五個桶子分別是:知識、技能、人脈、資源和聲望。但重點在於順序,不能本末倒置。

有些人一開始就想要高薪(資源),但忽略了知識與技能的積累,最終難以長遠發展。作者強調:「一份薪資再高的工作,如果無法讓你學到新知識或提升技能,長遠來看依舊只是低價值職業。」這句話值得深思。

📌 啟示:別急著追求短期利益,專注累積知識與技能,才能擁有真正的競爭力。



●|教會別人,才是真正的學習|✏️

學習金字塔理論顯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 「教授他人」。
一般情況下,不同階段的學習會導致記憶留存率不同,用眼去閱讀,知識保留 10%;視聽結合,知識保留 20%;用演示的辦法,知識保留 30%;分組討論法,知識保留 50%;練習操作實踐,知識保留 75%;教授給別人,知識保留 90%。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該項記憶/知識能夠留存較久,就需要透過教導他人來協助我們學習。如同教學相長該詞所說,其實每當「教授他人」之時,也是我們「學習成長」之時。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專業人士會透過寫作、分享、演講來內化所學。

📌 啟示:透過分享、寫作、教學來內化所學,讓自己成長得更快。《隱性潛能》


●|打造個人品牌:寫自己的故事,別輕易妥協|✏️

書中提到「刻板印象威脅」(Stereotype Threat),當人們過度在意社會標籤,可能會無意識地受限於這些框架。。例如,測驗前提醒女性她們的數學能力可能較差,或提醒非裔美國人他們的膚色都會導致成績下降。

Bartlett 鼓勵我們:不要讓社會框架決定你的價值,而是主動寫下自己的故事,定義人生目標。

📌 啟示:不被社會框架限制,定義自己的價值觀與人生目標。《挺身而進》


●|敘事的力量:如何影響他人|✏️

作者提到 YouTube 百萬訂閱創作者 Mr.Beast 的引子(hook)策略:「開頭五秒一定要吸引人」,因為觀眾的注意力極短,如果無法立即吸引對方,就會失去機會。

同樣的道理適用於職場與生活——無論是簡報、面試、銷售,甚至日常溝通,如何抓住對方注意力、讓人願意聽你說話,是影響力的關鍵。同時也要記得兌現承諾,才能讓觀眾願意持續相信你。

📌 啟示:掌握「開場五秒原則」,讓你的表達更有力。


●|多數的決定,是可逆的|✏️

有些決定是重大且不可能逆的,因此需要謹慎評估,徵詢各方意見做出決策。但多數的決定是可逆,可以變更的,就像是雙向門,走錯路了,承認並回過頭就好。

Bartlett 提出 「雙向門思維」:
🚪 有些決策是單向門(如結婚、生子、賣公司),需謹慎評估。
🚪 但多數決策是雙向門(如轉職、嘗試新技能),錯了可以回頭,最糟糕的情況也不過是學到經驗。

如果因為害怕失敗,而錯過成長機會才更為可惜。決策者只要有 51% 的把握就值得冒險一試。

管理層帶頭承認錯誤,也能避免鴕鳥心態的發生,避免錯誤發生時,人員不敢通報,釀成更大災禍。這不只是企業經營的方法,也適用於個人成長。透過持續迭代,確保自己不斷進步。

📌 啟示:定期檢視自己的人生方向,不斷優化決策,才能持續成長。


✨總結:CEO 思維,不只是企業管理,而是自我管理

📌 三個關鍵學習:

✔ 管理自己,就像管理企業——按部就班累積資本,長期發展。
✔ 學習不是吸收,而是輸出——透過教導、寫作與分享來內化所學。
✔ 掌握影響力,寫好自己的故事——不受刻板印象限制,建立個人品牌。


最近我也剛好有機會接觸卡內基課程,正在省思如何兼顧影響力並建立友誼,畢竟當我們想維持和諧就容易陷入持續退讓;過分想影響別人就難免人際關係緊繃,要達成平衡就需要不斷的調整和再平衡尋找最佳狀態。一本化繁為簡的書籍在手邊,能隨時翻閱或許是不錯的方法。


我是哈斯,每週與你分享一本書。喜歡這樣的專題介紹,歡迎關注與紅心支持!📖💡


下週預告:《讓人一搜尋就找到你:破解搜尋引擎的流量密碼,首席SEO》
✍️ 你是否寫了很久依然沒沒無聞?想不想掌握爆紅方程式 ?
首席 SEO 優化師 Jemmy Ko 分享他的實戰經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閱讀,這樣下週的書評就能變成線上讀書會喔!📚✨
展開
user-img
4.0
|
2025/02/28
執行長日記

A
一本提醒管理人員許多面向該留意的法則,33篇短文章,透過金句將很多管理的重點道破,每一個主題也都可以有相當多的延伸。

行銷、管理、個人行為的調整,在各個章節當中都可以看到提醒。

其中,我最有感觸以及要不斷提醒自己的便是「一個壞蘋果,會毀掉一籃的好蘋果」。
解僱不適合的員工,在這個章節當中,提醒所有的管理人員至關重要。
一個好的工作氛圍以及文化建立需要耗時、耗精力,但是這些好的累積,卻可能因為一個

不適當的員工,很快的在組織當中潰堤發酵。
這樣的殺傷力是相當強大跟時常被忽略的。

負面的信念、認知,傳播的速度及影響,遠遠超乎想像。
解僱,是在管理中最難的課題,但是卻是絕對必要的學習。

Action:
解僱不適合的人
展開
user-img
4.5
|
2025/02/25
雖然作者在書中有點驕矜,但他的確有能力!相較於其他的領導者相關書籍,這本書感覺比較實用。只是內容相較之下沒有太深入,很多故事跟解說都是其他書籍提過的。
輕鬆看是不錯的~
展開
user-img
4.5
|
2025/02/04
|
電子書
作者根據自己過往採訪成人人士的經驗總結的33條關於成功的法則。每個法則都透過簡單結構呈現:從短摘要到實際故事,再逐步拆解法則並給出應用指引,最後以溫馨結語收尾。雖然內容不算創新,但重點在於持續提醒我們這些基本但重要的原則。讀完後,它再次啟發了我對生活與事業的思考,是輕鬆卻值得細品的休閒讀物。
展開
user-img
4.0
|
2024/12/15
|
電子書
劇透警告
書評
這本書算是作者將自己經營podcast及經營的精要摘要出來,值得深思。
本書主要訴求是「凡是力求簡單,而非簡化」,因此書中圍繞4大主題包含掌握自我、精通敘事、確立人生哲學、熟習團隊合作。
第一篇案正確順序裝滿你的桶子,我認為很有意思。作者說,人生有5個桶子裝滿,可以實現理想的機會變多,從知識、技能、人脈、資源、聲望等,每一個都應該有優先順序,跳過其中一個,反而造成事業不長久,例如坐領高薪但沒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工作難保長久安康或持續成長。
後面則是一些觀念和經驗法則,可參考看看。
展開
【這本書說什麼?】
《執行長日記》(The Diary of a CEO)由社群媒體公司Social Chain創辦人Steven Bartlett撰寫。在28歲就讓公司成功上市的他,用32"+1"項要點記錄了自己成長的過程,並從中歸納出他認為打造屬於自己的成功人生,應有的四大心理支柱:掌握自我、精通敘事、確立人生哲學、熟習團隊合作。不同於傳統管理書籍充斥著理論架構,這本書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觀察,提供了許多務實的自身經驗和學習到的作法。
閱讀《執行長日記》時,讓我不禁想起另一本探討成功要素的好書《納瓦爾寶典》。納瓦爾寶典由艾瑞克.喬根森(Eric Jorgenson)撰寫,他以第一人稱視角,巧妙地詮釋了矽谷傳奇投資人納瓦爾.拉維肯(Naval Ravikant)的成功智慧。這兩本書雖然切入點不同,但都觸及了現代成功者的核心課題:《納瓦爾寶典》著重在個人如何透過選擇,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與財富;而《執行長日記》則更進一步,不只談個人成就,更探討了如何讓個人影響力擴大為團隊力量。
如果說《納瓦爾寶典》教會我們如何打造個人的成功藍圖,那麼《執行長日記》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將這份成功擴展到更大的舞台。這兩本書相輔相成,值得一起閱讀,我相信你也能從中獲得更完整的成功啟發。

【這本書適合誰看?】
- 渴望在職場有所突破的新世代工作者
- 正在經營或準備創立自己事業的創業家
- 想要提升管理技能的團隊領導者
- 對自我成長和領導力發展有熱忱的人

【閱讀體感 】
推薦程度:★★★★★
輕鬆閱讀:★★★★☆
消耗腦力:★★☆☆☆
需要記憶:★☆☆☆☆
總結:一本個人成長與長遠團隊建立的成功指南。作者以自身經驗為基礎,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個人與團隊管理洞見,特別適合想在新時代工作環境中脫穎而出的讀者。

【閱讀心得】

[掌握自我]
Steven認為,我們首先要能依序為自己人生的5個桶子注滿水:
1. 知識:你知道什麼
2. 技能:你能做什麼
3. 人脈:你認識誰
4. 資源:你擁有什麼
5. 聲望:外界對你的看法

這5個桶子彼此是息息相關,裝滿其中一個有助於塡滿另一個。尤其在知識和技能這2個桶子,他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觀點:當我們試圖教導別人時,往往會發現自己對這個主題的理解還不夠深入。這種通過教學來深化理解的方法,不只能強化自己的知識,更能建立個人影響力。這讓我想起稻垣公夫在《快思深想》中提到的知識內化過程 - 當我們能用簡單的語言解釋複雜的概念時,才算真正掌握了這個知識。

關於個人成長,Stven還特別提到了幾個重要觀點:
正向思維的力量:當你開始嘗試自己認為不夠格的事情時,那就是成長的開始。他鼓勵讀者正面看待奇特想法,因為創新往往來自於非常規思維。
習慣的重要性: "你的習慣就是你的未來",我們不要與壞習慣正面對抗,而是要用正向行動來取代它們。他提倡一次只專注改變一個習慣,這樣更容易達成持久的改變。
健康優先: 在所有自我管理的面向中,Steven特別強調健康的重要性。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認為自己沒時間鍛鍊體能的人,早晚得挪出時間生病"。健康確實是一切的根基。

最後,Steven強調"寫自己的故事,別輕言妥協"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人能否在未來取得新的成功,最有力的跡象往往來自於當下展現的新作為。「要突破那痛苦的最後一刻」,因為這往往是轉機出現的關鍵時刻。

[精通敘事]
在這個部分,Steven分享了自己從失敗中學到的寶貴經驗:純粹用數據和邏輯說服人是遠遠不夠的。他提到一個案例,當時他試圖用完整的數據分析說服投資人,但效果不彰。後來改變策略,先講述一個關於市場痛點的真實故事,才導入解決方案,立即獲得了投資人的認同。這個案例也呼應了我在《高效溝通》中讀到的GPS溝通框架 - 先建立共鳴,再談解決方案。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金髮女孩效應"(Goldilocks Effect),這個概念源自童話故事,但被Steven運用在產品定位和溝通策略上:不要太冷也不要太熱,要找到"剛剛好"的點。
"金髮女孩效應"(Goldilocks Effect):在故事中,金髮女孩闖入三隻熊的家,發現三張椅子、三碗粥和三張床。金髮姑娘在食過三碗粥、坐過三把椅子、躺過三張床後,金髮姑娘覺得不太冷或不太熱的粥最好、不太大或不太小的床和椅子最舒適。最後選擇了"剛剛好"的那個。寓意重點就是"剛剛好的選擇"。
例如,當推廣新產品時,不應該過度強調其顛覆性和創新性,而是要著重於它如何恰到好處地解決用戶的痛點。

[確立人生哲學]
這個章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事前驗屍法"和危機管理的部分。想像一下,如果一年後你的項目失敗了,原因可能是什麼?這種逆向思考的方式能有效預防潛在問題。Steven分享了他們公司的實踐經驗:每個新項目啟動前都會先開一個"葬禮會議",讓團隊成員預想各種可能的失敗原因。
在危機管理方面,他提出了一個獨特的觀點:危機不是用來解決的,而是用來預防的。例如在疫情期間,他們公司早在2020年1月就開始為遠端工作做準備。這不是因為他們能預見疫情的發展,而是因為他們有定期進行"災難演練"的習慣。
Steven還提出了"紀律方程式":紀律=目標的價值+追求目標的報酬-追求目標的代價。這讓我想起之前在《納瓦爾寶典》中看到的觀點:成功不是靠運氣,而是靠持續且正確的行動。這個公式提醒我們,要維持紀律,不只要看重終點的獎賞,更要設法自己能夠享受在過程之中。

[熟習團隊合作]
在談到團隊文化時,Steven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比喻:優秀的創業公司都需要經歷"邪教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團隊成員都有著近乎狂熱的使命感。他以早期的Facebook為例,說明這種看似極端的文化,其實是打造強大團隊不可或缺的要素。
關於"進步的力量",Steven引用了泰瑞莎。艾默伯(Teresa Amabile)在「哈佛商業評論」中的文章,人們在工作中最大的動力來源不是實際的成就,而是感受到自己在進步。他提供了幾個具體方法來建立高效能團隊:
創造意義:讓每個成員都能看到工作的更大意義
設定明確可行的目標:將大目標拆分成小目標
消除摩擦:簡化流程,掃除障礙
在評估團隊成員時,他提出了"三準繩"框架:不是看個人表現如何,而是問"如果整個團隊都是這樣的人,我們整體的標準會提高還是降低?"這個簡單的問題,能幫助管理者做出更準確的用人決策。當有人出現在拉低標準的地方,就要在對的時候將其剔除。身為受僱者,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審視自己的產出,看看自己能夠為整個團體加分還是只是沒有意義的存在?
他還特別強調了管理者要當個"變色龍"的概念。不同於傳統管理理論強調的一致性和可預測性,Steven認為真正優秀的管理者應該能因應不同場合、不同對象而靈活調整自己的領導風格。他舉例說明如何同時管理性格迥異的部門主管:技術團隊需要明確的目標和時程,而創意團隊則需要更多彈性和自主空間。這種靈活的管理方式,正是現代領導者必須具備的能力。

【啟發 】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啟發是我們的成長必須是全方位的。從Steven在書中分享的管理經驗可以看出,持續學習和適應環境的重要性。在現代快速變化的環境中,要成功取決於我們的自我要求和適應能力,而不僅僅是現有的知識儲備。這本書不只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更重要的是解釋了"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透過作者豐富的經歷和觀察,我們能更容易理解和實踐這些管理智慧。就像他說的:"工作上最讓人感到值得的一刻,就是感覺自己在前進,而這本書正是個可以幫助讀者在成就自我的道路上持續前進的好夥伴。

P.S. 第33項要點,請自行購買書籍探索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24/12/01
買這本書很久了,
但我還沒有時間看🤣
最近翻了看過後,
會再回來補更評價,
不過光看目錄標題,
會有吸引人看下去的動機。
展開
user-img
5.0
|
2024/11/30
劇透警告
好書推薦
「執行長日記」
算是我蠻喜歡的一本
行銷心理學應用工具書
也算雞湯書

作者Steven Bartlett是全歐洲最受歡迎
POD節目執行長日記主持人
同時也是創業者 投資人
已然實現財富自由 可人家才30歲

他幫我們整理成四大章節 33個法則
每個法則都將心理學理論及技巧放入
可直接用在行銷或決策中
案例都是全球性大企業
很多都是他節目採訪過的創辦人公司

因為他22歲就創辦了全球數位行銷公司
所以他講行銷心理學及應用
絕對不是純理論,相當具參考性
易讀易學易用
好書 值得推薦每位 CEO及行銷人
展開
user-img
2.0
|
2024/11/30
劇透警告
so so
用少數特例去印證一些心理學現象
可以直接去閱讀心理學人類行為相關書籍即可
抖音、IG、小紅書都可以找到類似內容相關標題的雞湯類貼文
本書性價比不高
展開
這本成功的心靈雞湯第一回講的就是格物致知,知識與技能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其實就回歸基本,這應該給那些教育部的官員,那些教改的教授們看,不要再建空中樓閣了,不要再告訴我們108課綱多好多好,多成功。
不要再跟我們講,不要補習,要培養多重興趣,要做黃仁輝,這些狗屁話。這些就是烏托邦。
基本功,基本功,就是基本功打好,學生才會成功。
展開
user-img
4.0
|
2024/10/29
劇透警告
出乎意料的好看
原本並不覺得這類型的書會好看,沒想到內容既實用又豐富,對成功的概念與描述也相當有意思。可以一看再看也能獲得許多啟發的好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06
|
電子書
作者總結了4個影響你工作表現的能力,並用33個法則告訴你如何去提升這些能力,乍聽之下感覺33條似乎有點多,但實際上作者用很簡潔有力顎方是呈線,不知不覺就看完了,把這些提升你能力的法則,用簡單的方式讓你快速吸收,也用一些故事帶入讓正本書讀起來不枯燥乏味,對一個想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甚至創業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很實用的書,看了一定會有收穫。
展開
user-img
4.5
|
2024/08/26
成功不僅僅依賴於策略。

而是基於一套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原則,這些原則涵蓋了自我掌控、有效溝通、人生哲學和團隊合作這四大支柱。

這是我讀完這本《執行長日記》所理解的核心觀點。

作者認為,四大支柱共同構成了追求卓越的基石,能幫助個人和團隊在各個領域中取得卓越的成就。

支柱一|#掌握自我:自我認知、自律和自我管理

個人成就完全取決於自我掌控的能力。掌握自我能夠幫助你在面對挑戰時保持冷靜和專注,並且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支柱二|#精通敘事:有效溝通與影響他人的關鍵

故事比數據更有力,但兩者都很重要。藉由精通敘事,你可以更好地傳達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並且能影響和激勵他人。

支柱三|#確立人生哲學:建立清晰的信念、價值觀和原則

人生哲學是指引一個人行為的指南。確立人生哲學能夠幫助你在面對困難和選擇時保持堅定,並且能夠提供長期的方向感。

支柱四|#熟習團隊合作:懂得建立信任、有效溝通和激勵團隊

成功不僅僅是個人的努力,更是團隊的合作。熟習團隊合作能夠提升整體效率和創造力,並且能夠幫助你實現更大的目標。

在這本書中所談的,不僅僅是關於商業策略,更是關於個人如何在變化的世界中保持成長和成功的持久法則。

...

這本書的作者史蒂文 . 巴列特大有來頭。

他是位屢獲殊榮的年輕創業家、投資人、演說家、暢銷書作家和內容創作者,也是四家業界頂尖企業的首席執行長及創辦人,累計市值超過十億美元,曾入選《富比士》30歲以下傑出青年榜。

他也是歐洲最受歡迎的播客節目「The Diary Of A CEO」的主持人,並在過去四年針對全球眾多商業界、體育界、娛樂界和學術界的頂尖人士,進行了超過700小時的訪談。

透過親身經歷與深度對話,他總結出一套法則。

透過掌握這些法則,他認為任何人都能在變化的世界中保持成長,實現個人和職業的卓越。

這些法則主要源於心理學、行為科學和數個世紀以來的研究。為了進一步驗證,他針對數以萬計的人進行訪調,其中也包括節目中的訪談對象。

看到這裡,你一定會覺得這本書非讀不可吧?

如果你是這麼想的,那麼可能就掉入了倖存者偏誤的陷阱之中。我的經驗是,當一本書或一個人一再跟你強調他的觀點來自多少成功者案例和經驗時,最好保持著存疑的態度,別輕易相信。

還好,這本書不是在談成功之道,而是成長法則。

兩者有什麼區別?成功往往無法複製,愈是卓越的成就愈是如此;但成長有跡可循,而且歸納出的原則大抵上都有再現性。沒有再現性的內容就只是故事,偶爾讀讀或許能振奮人心,卻沒有實質上的幫助。

所謂的再現性,也不一定是百分之百,只要有一定程度以上就值得參考。至於要到達什麼程度才足夠,取決於個人的考量。

正如編輯所說的,新時代的商業世界正在快速變化,而新一代的領導者風格也和過去很不一樣。過往的年長領導者所給出的建言值得借鏡,現在的年輕企業家所分享的觀點也有可取之處。

對於學習者來說,多吸取經驗教訓、與時俱進肯定是好的。

所幸的是,變化沒那麼大。有些觀點與建議或許顛覆於以往認知,但大多數的原則和底層邏輯仍是相同的,只是換一種新鮮的說法。

像是教學相長、健康第一、信任合作等等,即使在未來仍是重要原則。

...

書中分享了 33 條關於人生與事業的法則。

光是看標題,我覺得也能有所啟發,建議沒時間閱讀也可以上網查看書綱,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總結歸納八個自我提醒的觀點:

觀點一|#依序裝滿人生的五個桶子

作者認為,人生在專業上有五個桶子,依序為知識、技能、人脈、資源和聲望;這些桶子息息相關,裝滿一個有助於裝滿下一個。這提醒了我在時間和資源上的分配,以及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

觀點二|#教學相長

想精通任何事物,最好的策略就是去把別人教會。作者建議每天整理和分享自己的學習,這不僅能加深自己的理解,還能獲得即時的回饋;這也是我每天在做的事情。能幫助到多少人我不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己有很大的助益。

觀點三|#把健康擺第一

沒有健康,一切都無法實現。這些年深有所感,不論是看別人、還是看自己。

觀點四|#大聲工作法

作者說,荒謬是比實用更好的宣傳。大膽的行動總能吸引到更多注意,但這不意味著實用是不需要的。正好相反,在有實用價值的前題下,懂得曝光不僅能被看見價值、也能獲取更多關注與資源,形呈正向循環。

有存量,更要懂得用流量曝光。延伸來說,是作者提到的另一個觀點:陳述技巧遠比內容重要。有好的表達方式,才能有效傳達有價值的訊息。

觀點五|#魔鬼藏在細節裡

細節決定成敗,小問題不可忽視;魔鬼藏在細節裡,天使跟著口碑來。

觀點六|#紀律加上自律

紀律是成功的終極祕訣,自律是成功的關鍵。把壓力當作特權;適度的壓力是成長的機會,能夠激發潛力、也是進入心流領域的條件。

觀點七|#價值取決於情境而非技能

個人價值不僅僅取決於擁有哪些專業或技能,更重要的是這些專業或技能如何在特定情境中的應用和需求被實踐,創造更大的價值。

觀點八|#有效溝通和團隊合作

建立信任、有效溝通和激勵團隊是成功的關鍵。每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的角色和責任,並持續學習和改進。

...

另一個我覺得有收穫的觀點,是作者提到在撰寫這本書的五個設計理念。

理念一|多數書籍過於冗長
理念二|多數書籍不夠化繁為簡
理念三|相信圖示勝過千言萬語
理念四|相信故事比數據有力,但兩者都很重要
理念五|注重細節,而事實往往會從其中現身

這本書不難閱讀、也不致於像是老生常談,或許和這些設計理念有關;這對我在撰寫下一本書的想法上也帶來啟發。

這本書也讓我想到不少談論思考原則、成功法則與人生建議的書,像是

《寶貴的人生建議》Kevin Kelly
《原則》Ray Dalio
《納瓦爾寶典》Eric Jorgenson
《致富心態》Morgan Housel
《一如既往》Morgan Housel
《與成功有約》Stephen R. Covey
《高效原力》Ali Abdaal
《稻盛和夫的思考之道》稻盛和夫
《松浦彌太郎的100個基本》松浦彌太郎
《器識》 商業周刊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Charles Munger
《與逆境同行》John C. Maxwell
《與成功連結》John C. Maxwell

這些都是我近年較有記憶點,也會一再閱讀的經典,當然還有更多沒有寫在這裡的好書。在閱讀這類書時,我的做法是保持批判性思考,留意到這些法則不是成功的保證、也不該奉為圭臬,而是透過自身應用到生活和事業中,來更全面的理解與實踐做出詮釋。

一些心得和各位分享。
展開
「不要害怕失敗,因為失敗賦予你力量。」

本書是一位30歲英國年輕企業家的成功心法,
他所創辦的四家公司市值超過十億美金,
他的YouTube頻道「The Diary of A CEO」,
也有來自全球676萬名的訂閱者。


 

作者依據自身經驗,從一無所有到今天成就,
大方分享關於工作與人生,重要的33條法則,
書的售價$379,等於取得每個訣竅成本才11.5元,
超級划算!推薦大家可以買來閱讀!

內容很勵志、精彩!有趣、感動的真人真事故事,
還有不落俗套的大膽想法與創意見解,
絕對不是那種落伍或通俗的成功法則。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