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的幻覺:揭露人們在投機美夢中愈陷愈深的理由 (電子書)

85折$ 475
4 /5
5位讀者評分
5
60%
4
0%
3
4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5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5/03/16
|
電子書
「人類是通過敘事來瞭解這個世界,然而,儘
管某一個『好』故事在分析上、邏輯上有所欠缺,但它仍然會在人們的腦際迴盪,激起情緒上的反應,反而比那些真正有決定性的事實及數據更有說服力。」書中的這句話道盡了人們不理性的成因,這也是我們難以抗拒的本能反應、天生的脆弱所在。有了這個清楚的認知,我們不難理解有心人士如何運用人性中的這些弱點,來進行金融詐欺、政治宣傳或競選造勢、廣告行銷或是邪教的洗腦過程,每每總是順利得逞;有了清明的智慧,必然做出明智的選擇――即便可能因此被群眾孤立――但時間似乎總是站在明智者的這一邊。
如果您不希望自己成為群眾集體瘋狂或愚蠢下
的犧牲者,或要為自己短期從眾行為之後,面對殘局的內心自我撻伐(我想大多數買過「飆股」的投資人都可以明白我這裡所要形容的感受),那麼此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說:「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有驚人的相似。」( 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does rhyme.)如果我們能夠從歷史中得到更多啟發,或集體的幻覺與瘋狂,我們要如何躲得開?
展開
user-img
2.5
|
2024/12/02
|
電子書
作為一流投資(歷史業餘)作家William J. Bernstein腦殘粉的讀者,只要某書掛上他的名號,我就會滿懷期待地翻閱,但這次我才匆匆讀完了兩章,只覺得這本書的(原文)書名誤導性極強!

這本書不是標題所謂的金融狂熱和泡沫的歷史,而是基督教(甚是和猶太教)的歷史。出現的人物(至少在前兩章中是如此)是傑出的基督教大師以及負責基督教和猶太教發展的各種歷史、宗教人物和國王——這不是人們想要閱讀金融史和狂熱分子會感興趣的話題。

如果你想了解西方宗教的歷史並感興趣,這或許可能是一本整理編輯(但缺乏創見的)好書。如果你正在尋找Galbraith, Kindleberger or Edward Chancellor等金融史大師一系列書籍中的東西,你會略感失望的。

但從著作內文本身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主要關心點所在:十五章中有六章涉及各種金融泡沫及其後果,其餘九章則側重於各種宗教運動,但主要是那些具有世界末日議程的宗教運動。根據這本書的(原文)副標題,其主要目的是研究 “為什麼人們成群結隊地發瘋了”,但除了在一篇長達六頁的簡短的結語中,WJB根本沒有真正解決過這個問題。

相反地,我們在本書閱讀之旅中,只能漫步了解各種金融和宗教機構和人物的歷史。對我們大多數典型的WJB粉來說,讓金融市場變得有趣需要一定的想像力,但作者寫作風格一貫是透過豐富多彩的敘事手段而不是通常的無聊數字、電子表格和圖表來敘述它。
展開
user-img
2.5
|
2024/12/02
作為一流投資(歷史業餘)作家William J. Bernstein腦殘粉的讀者,只要某書掛上他的名號,我就會滿懷期待地翻閱,但這次我才匆匆讀完了兩章,只覺得這本書的(原文)書名誤導性極強!

這本書不是標題所謂的金融狂熱和泡沫的歷史,而是基督教(甚是和猶太教)的歷史。出現的人物(至少在前兩章中是如此)是傑出的基督教大師以及負責基督教和猶太教發展的各種歷史、宗教人物和國王——這不是人們想要閱讀金融史和狂熱分子會感興趣的話題。

如果你想了解西方宗教的歷史並感興趣,這或許可能是一本整理編輯(但缺乏創見的)好書。如果你正在尋找Galbraith, Kindleberger or Edward Chancellor等金融史大師一系列書籍中的東西,你會略感失望的。

但從著作內文本身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主要關心點所在:十五章中有六章涉及各種金融泡沫及其後果,其餘九章則側重於各種宗教運動,但主要是那些具有世界末日議程的宗教運動。根據這本書的(原文)副標題,其主要目的是研究 “為什麼人們成群結隊地發瘋了”,但除了在一篇長達六頁的簡短的結語中,WJB根本沒有真正解決過這個問題。

相反地,我們在本書閱讀之旅中,只能漫步了解各種金融和宗教機構和人物的歷史。對我們大多數典型的WJB粉來說,讓金融市場變得有趣需要一定的想像力,但作者寫作風格一貫是透過豐富多彩的敘事手段而不是通常的無聊數字、電子表格和圖表來敘述它。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3/20
劇透警告
《群眾的幻覺》

近來股市大跌
旁人由人人皆股神,到無人說股,到了現在個個逃離股票市場
這一切相當的有趣生動
正因全球氣氛黑暗令很多人受外在環境影響下令自己意志消沉
說真的我也不例外
但我今次用旁觀者的角色
跳脫肉體上的自己去觀察自己的情緒變化繼而逆行
即是旁人與我愈害怕之時
別人拋倉棄股我加倉買股
結果真的賺得十分可觀
因為眼前所見的一切正是你首先要懷疑的事情

外在氣氛陰沉正是沉穩增值的好時機
看了這一千多頁的書獲益良多
書中許多角度與近幾年自己所遇的事十分貼切
並加以用人性去解釋原因

人類喜歡沒頭沒腦地模仿別人
並對群眾的普遍決定產生敬意
還對以故事形式的敘事認為就是事實—多人說對的事就是事實
如果事實不是人類心中所想的
人類就會自以為是地站在道德高處去遣責別人什至篡改為自己喜歡的事實
人類也會重複犯錯不能理性處理數據事實
因為人類是容易傲驕,庸懶,自欺欺人,沒有耐性,不勞而獲和不能獨立思考
而當甘媒體總是喜歡報道一些事去令人類放大樂觀與悲觀的情緒
當權者去利用人類情緒變化去統治人類---「圈養」
人類之所以會走上幻想狂熱之路
一切一切都正是人性的弱點惹的禍

因此連自己都不能夠戰勝怎能去戰勝市場?
謙虛,勸奮,面對現實,有耐性,保持樂觀,擁有獨立思維能力,還能不在乎近利有長期目標,情緒穩定
這些都正是人類所缺少的東西
展開
這本書光是前言就讓我喜歡到不行,儘管聽說內容有點硬,但我個人倒是覺得還好,難道是我的等級升高了嗎?(不可能)不然,我應該早早就讀完了,哈。
 
真正的原因是,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J. Bernstein)很有說故事的能力,雖然我對歷史故事很沒輒,但多虧了他說故事的魔法,讓我每一次翻開閱讀時,都可以很快進入狀況。
 
另外,他在前言裡更是提及許多心理學的觀點,我個人覺得光是近10頁的前言,就超值得入手這本書了。
 
「宗教瘋狂和金融瘋狂兩者之間並無多大共通之處,但其次基本的推動力量卻是一樣的:改善這一輩子或來生的福利。」P.12
 
完全是一針見血,看到這句我立刻拍桌以示認同。威廉總共整理了九篇篇恐懼敘事(宗教瘋狂)與六篇貪婪敘事(金融瘋狂),「為讀者提供一個心理框架,去了解為何人類不時會受到各種各樣群體瘋狂之害。」P.22 ,是這本書的主要目的。
 
我只能說故事真的都好精彩、好瘋狂!由於對宗教狂熱比較有點興趣,因此,在讀恐懼敘事的篇章時,總會不時地想到日本的奥姆真理教(オウム真理教)以及韓國的新真理教。(抖)
 
現在的資訊既發達又快速,我們接收的速度遠超過以前的人們,既然如此,就更應該練習讓自己的思考能力可以獨立發展,而不是任憑多數者或權威者的話語來影響自己的判斷能力才是。
 
事實上,這些道理我們都知道,但為何依舊無法做到?我想可能是沒打破幻覺的勇氣吧!(搖搖你的肩膀)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