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有聲書)

  • 鏡好聽| 2024/01/19
79折$ 355
4.5 /5
14位讀者評分
5
72%
4
14%
3
14%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4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故事一樣不離母女關係。
我覺得讀這本小說最有趣的地方是,可以看到作者怎麼將自身經驗與個人議題,重新以故事的形式呈現。這點在我讀完吳的散文集後特別明顯。

故事情節部分則一樣是懸疑驅動,在連續看了幾本下來,開始感受到公式感…讓我聯想到前陣子讀的湊佳苗也給我類似的感覺…。

最後我發現,吳很少用引號對白,對話都是埋在敘述裡。在初讀《我們沒有秘密》的時候,其實覺得這種形式讀起來滿流暢的。但在《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時,不知為何,反而覺得沒什麼活力。不確定是在讀兩本之間隔了一年,這一年我的偏好變了,還是是因上次是初讀無引號的對話,覺得很新鮮。

當然我覺得作者要探討的議題是嚴肅、對這社會是重要的。只是以小說帶來的經驗,沒有讓我太驚喜。
展開
user-img
5.0
|
2024/11/01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2024.11.1 
我覺得這本書
是一本閱讀時 會很痛很痛的一本書
幾個月前 我分了6次
才終於把這本書看完

少女墜落的那瞬間
那個曾經
快撐不下去 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的自己
彷彿也在那時 得到了解脫與救贖

在成長的過程中
我與小說中的吳老師一樣
在某個人生的階段 曾經很想離開 
但卻發現自己懦弱到離不開

有段時間的我
對世界感到失望
對自己感到絕望
但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
我發現自己在與心中
那個被遺忘的小王子互動
並且告訴他:
「謝謝你撐過來了!一切不會再更糟了!」

如果你也曾經失落、曾經無助 
那麼非常推薦你閱讀這一本: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我相信你將有機會
與那個曾經被刻意遺落在角落的自己 
重新對話
展開
user-img
5.0
|
2024/10/24
|
電子書
我非常喜歡蔣亞妮作家在推薦序<時間的鎮魂曲>的結尾提到:「**這一次,無所謂有沒有抵達,感謝有些時間,從來就不需要正確的方向。**」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故事內容從一個少女自殺揭開序幕,導師吳依光的生活開始發生改變,面對家長與媒體的壓力,她嘗試找出少女自殺的答案,卻意外回憶起自己的過往,不同世代之間的少女,一位是曾不顧一切地想掌控方向,照著自己的想法生活最後卻甘願做回母親的魁儡;另一位少女在別人眼中是一位成績優異,善解人意的女孩,卻突然選擇自殺。

作者最後沒有給出故事一開始的疑問,少女自殺的原因。或許在青春期,有太多的壓抑、難過,無人訴說的悲傷。儘管如此,試著接納自己的各種情緒無關好壞,不需要照著別人口所謂正確的方向或是聽信覺得這樣做對你最好的言論,因為人生是你自己的,因該自己多方找答案,答案應該始終遵從自己的內心,抵達自己想去的地方,無論哪裡。
展開
太喜歡吳曉樂老師說故事的方式⋯理性中卻帶著濃濃的悲傷。
所以又忍不住讀了這本《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一樣是圍繞著青春期、霸凌和自殺的議題。
但不同的卻是用老師的角度來說故事。
這麼悲傷的故事,希望它永遠是個故事就好。
身為父母,看完這本書真的覺得現在的老師們真的承受太多教育以外的責任而且太重了!
可怕的永遠是孩子背後的家長⋯
前幾天和老師朋友聊了最近很缺代理老師的新聞。
朋友淡淡的說了句,一不小心還會被家長告⋯這背後代表多少教育熱忱被磨光的老師,不敢想像⋯
開學在即,期盼我們都不要成為老師和孩子口中的怪獸家長。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8/11
十七歲的你在想什麼?
主角吳依光長大後成爲高中母校的教師,故事情節從一位班級中跳樓自殺的少女開始。
一層層的遞進著班級中隱藏的霸凌關係、親子關係、回溯著主角小時候到大的生長歷程,
無論是學業、愛情、婚姻甚至職場,都脫離不了母親那無形的控制。

整個故事情節緊湊,會讓人不斷猜想到底蘇明絢背後自殺的動機爲何?
儘管故事到了尾聲仍讓人有種羅生門的感覺,但我想探究真相不是本書的重點。
每個世代間都要著代溝、思想的不同,以前也許是上一代與這一代的不同,
但科技的進步與人心變化的速度造就了也許同代之間就存在極大差異。
吳依光班上先是有著霸凌事件接續又有學生自殺,
作者巧妙點出這些學生背後的家長所呈現的態度,逼著子女道歉、過度溺愛、管教不當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卻沒想在什麼都不缺也餓不死的世代,這些龍鳳可能只是有形體無靈魂。

故事中主角背後的母親也讓我驚嘆不已,
仗勢自己成就非凡而幫女兒的人生做盡各種規劃與安排,
一旦偏離軌道就是冷言冷語的對待,
仍不忘要女兒懂得感恩知足。
在上個世代我們在跑道上競賽著成績、頂尖學校、職業頭銜,
而這世代更辛苦了,跑道上多了看誰活得精彩、社群媒體的光環。
如同書本說的「以前框架制約了我們,而現在呢?如果你沒有活得精彩,那就是你的問題了」。

身為教師很適合從裡面找到自己同於作者的身影、
身為學生會從中看到有個故事可能你也見過聽過、
身為家長能夠反思自己是否適得其反在親子關係中,
身為大眾的我們閱讀完可以更理解現在的高中生其實已經比過往的我們面臨更大壓力及危機。
那些少女有的沒有抵達終點,但也可能抵達他們所想要的終點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7/08
實在太過驚悚,每天只能一點一點的看完
想起作者先前那本書時說過的"如果閱讀時覺得不舒服,那這些故事裡的人每天都是這樣不舒服"
太過寫實而覺得刺骨、肉痛
心情不好時不建議閱讀的一本書
展開
user-img
3.0
|
2024/07/07
十七歲高三那年
曾經很想自殺的自己
如今在任教的校園裡
她的學生做到了
在試圖探究少女輕生原因的過程
她回顧自己也曾活不下去的理由
面對使勁全力亳無保留的母愛
時時確保要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被控制、被定義、被錯誤解讀
曾經看到大人討厭的樣子
沒想到自己成為人師之後
在學生眼中卻是只顧講課
教學之外的問題好像事不關己
不會主動關心、也不在乎反應
如果面對學生應有的付出
是自己不曾被好好對待過
還會苛責像自己這樣的老師嗎?
她告訴當年想毀掉的自己
不應輕易忽略受傷的感覺
要好好地活著不違背自己
悲傷的日子終究會過去的
這是緬懷與紀念少女的最好方式
展開
user-img
3.5
|
2024/06/24
📖「十七歲那年妳也非常想要自x,妳沒有做到,妳的學生做到了。」

故事主角,吳依光,從小在媽媽窒息的愛下成長,不能有一絲忤逆。因為媽媽的面子比什麼都重要。
吳依光成人後,成了高中母校的老師,她班上的同學選擇了跳樓結束自己的生命。
(我就想,吳依光媽媽這樣栽培自己女兒,怎麼會讓女兒只是做高中老師,結果果然有故事~)
在找尋學生自x原因的同時,她也回憶起自己的十七歲,那時的她也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她沒有成功,從此之後,她活著,但也沒有活著。

🔖女兒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很微妙。我時常聽人說,我絕對不要像我媽一樣,但卻處處找尋母親的認同,我也不例外。
故事中,吳依光的母親愛得太多太重,背負著這樣的愛,令人感到窒息,母親拚了命的要給,不管你需不需要,不僅如此,還需要你感激涕零。

我突然想到實習醫生中Mer與母親Ellis的關係,Ellis在阿茲海默症當中清醒過來,問Mer過得怎麼樣,Mer說她現在很開心,有愛她的男友,母親打斷她,問她選了專業科別沒,Mer說不急,還有時間,結果母親說了以下的話:
「I raised you to be an extraordinary human being, so imagine my disappointment when I wake up after five years and discover that you're no more than ordinary.」

我還記得我當初看到這裡,倒抽了一口氣,這樣嚴厲的愛,我覺得好痛苦。
當時看著Mer臉上的淚光,我好心痛,不同的是,吳依光的母親沒有失智症,她還繼續控制並把依光的尊嚴踩在地上。

除此之外,依光還有一個置身事外的爸爸。也許在他心中,妻子對於女兒管教得太嚴格,但是他還是會跟依光說,媽媽都是為了你好,他在妻子與女兒之間的戰爭中選擇沉默。

幸好,依光還有梅姨,我好喜歡梅姨與依光的對話,她讓依光知道,母親的愛就是這樣讓人窒息,但是她一定會把最好都留給家人,那是她保護家人的方式。
下輩子她還想要跟姊姊相遇,但是不想要再做她家人了。
梅姨也跟依光說,梅姨活了快要60歲,才看清自己想要什麼,而妳,在30幾歲就知道,並且做出了選擇,I'm so proud of you.
那一句 I'm so proud of you, 多簡單的一句話,卻有著撫慰人心的魔力。

沒有人可以否定你,除非你讓他們這麼做。

IG: joannereadsbooks40
展開
user-img
4.5
|
2024/05/02
對於走過慘綠年少的我,這本書等於是重溫當年的經歷
不過,我走得沒有她順利
但是我也並不後悔
我自己的經歷,在我成了別人的家長以後幫助了我很多
只是,有多少家長會來看這本書?或是看了以後覺得,哪有這種事?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4/30
是一本沈重的書,但內容值得我們反思。女生跟女生之間的戰爭,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真的是無法想像的。還有那些離開的人,以及離開的人留下來的難題,是什麼才會導致她們選擇了一條艱難的道路?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4/19
女兒捧著這本書跟我說:「媽媽,這個女生前面沒有路了。」

我心頭一驚,沒想到尚不識字的她竟然能單憑封面就能理解到這本書名所傳達的意思。

我試著回答:「可是媽媽覺得前面很可能也有階梯耶!」

女兒用肯定的語氣跟我說:「前面沒有階梯,真的沒有路了。」

或許,這一段話在某種程度上也能呈現這本小說的部分樣貌。當大人們對於孩子的煩惱表示不屑一顧之時,很可能又更把他們推向絕望的深淵,直到他們到了另一個世界,仍然不被周遭的人所理解與諒解。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這部小說講述的便是那些無聲的少女,她們打從一出生就非自願,還必須猶如寄人籬下般地依循著父母所安排的道路,也讓她們不得不開始練習隱藏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因為她們知道終究無法抵抗父母的任何決定,連感受都必須是適切且被允許的。

這些父母很可能會告訴子女:「你已經很幸福了。」但幸福的定義又是什麼呢?是享有物質生活,還是可以自在表達內心的需求與感受,並且同時能被接納與包容?如果非得要選擇,我相信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後者吧?

作者吳曉樂帶領讀者去思考我們的文化為何賦予父母如此大的權力?也對於「忍耐」是種美德提出強烈的質疑,過去有個說法是「吃苦當作吃補」是符合人性的嗎?抑或是權力者的一種自圓其說呢?

這部小說特別的是過去我們總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會壓迫下一代,肯定他自己也曾經有過創傷或被害經驗,但吳曉樂並沒有把角色形塑成我們所認知的既定樣貌,或許也是想要凸顯很多事情並不一定能找出原因,就如同許多人明明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但依舊做出令人難以費解的事情一樣,那種無法咎責的殘酷現實確實令人感到疑惑與不快,但我想這是更貼近真實世界的樣貌吧?

每個人在自己的角色中都有困境存在,而這部小說從親子、師生、世代等不同層面去切入剖析,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回那個渴望自在的美好願景,並且在旁人都自顧不暇的情況中還能安然保有自己。
展開
user-img
4.0
|
2024/03/24
劇透警告
青春的倖存者
故事始於一位名校女高中生跳樓輕生,主角吳依光是她的班導師。做為一位老師,吳依光認為自己有責任對學生的死調查真相,除了試圖撫平班上的其他女孩的傷痕與恐懼,更重要的是,為她自己的人生找出一個答案。十七歲的吳依光曾經也想過從高樓一躍而下,如今,三十五歲的她,在自殺的學生蘇明絢身上,彷彿看到當年的自己,那個痛苦、掙扎、寂寞、無力的十七歲少女。

這是我讀的第二本吳曉樂的小說,作者對於少女的幽微心境與青春苦澀的掌握度依舊讓人驚豔,讀著這本書時常常有種過於真實的駭人感襲來,吳依光的母親對孩子強烈的控制慾、亟欲掌握自己的人生而奮力掙扎反抗的高中生、曾經掠過腦中的輕生念頭--那個在高壓教育的家庭中,唯一可以拿回生命主導權的方式等,在我的成長過程中,聽過不只一次類似的故事,甚至有些在孩提時期受到的家庭壓力與創傷,成年後依然以某種有形或無形的方式,引導著人生的方向,「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十七歲的吳依光,那個想要離開這個世界的計畫,終究是失敗了,她就這樣活成了大人,做著一份自己並不特別喜歡的工作、和自己並不特別喜歡的人組成家庭、過著不特別好也不特別壞的人生。曾經,她也想過反抗母親的權威,拒絕母親為她安排的求學道路,和母親最瞧不起的那種人上床、戀愛,做一份母親看不起的工作,想要證明自己的選擇不遜於母親,然而最終換來自己傷痕累累與母親的嘲諷奚落。終究是失敗了,當她意識到無論自己做什麼,在母親眼中始終不合格、甚至看來可悲,她意識到自己就像個戲偶,只是母親的傀儡,她自己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須活成母親最想要的樣子,她放棄了,「無論如何,你反抗過。你終於認清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死去的女孩,將所有的憂傷、痛苦、寂寞、秘密全部埋葬在十七歲,究竟她為什麼尋死,或許永遠也找不到真相了。但是吳依光活了下來,她還有機會,與過去的自己和解,那個滿身是傷,卻終究化蛹為蝶的自己抵達了;過去的三十幾年,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但是從三十五歲的現在開始,拿回自己的生命主導權,到了八十幾歲即將死亡時,人生中做自己的時間比為別人而活的時間更多,或許能夠彌補一些遺憾吧。

更多書評,請搜尋「方格子 Nga的書櫃」,一起享受閱讀的樂趣!
展開
user-img
5.0
|
2023/10/25
《平安抵達終點》

初次看到《那些少女沒有抵達》的書名時,我心裡一沉。看到書名,我直覺猜想到這書裡寫的,應該是少女結束自己生命的故事。作者吳曉樂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她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談的就是親子間的關係。我猜想這本書應該也會大量觸及這方面的議題,也確信她的文筆在經過多年磨練後會變得更鋒利,但我很害怕閱讀這麼沉重的小說。

從很小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就是一個很怕死的人。或者說,我應該是比同齡的孩子更早就開始思考「死亡」或「自我意識消滅」這件事。

約莫還沒上小學的年齡,我已經注意到「我」或「自我意識」(雖然當時還不懂得這個名詞)這回事。我知道,這個世界之所以對我有意義,是因為有「我」這個人存在。如果我不在了,這個世界還是會繼續存在、地球也會繼續轉動,但那一切的一切,對我而言完全毫無意義。因為,我再也無法感受、無法體會、無法經驗。我問過父母,「死亡是怎麼回事?」他們說,死亡就像睡著了。但我知道,不是的。睡著的人,第二天一早,還是會醒來。但死亡的人,就是死了,再也不會活過來了。這世界再怎麼樣的花團錦簇,再怎麼樣的繽紛燦爛,都再也與我無關了。

我沒有辦法想像一個沒有「我」存在的世界,也沒有辦法想像魂飛魄散是怎麼一回事。我覺得死亡就是一條無盡的黑暗之路,又像是個黑洞(雖然當時還不懂得這個名詞),一陷進去之後,就再也不可能爬得出來。我非常害怕。想著想著,我會覺得有一股寒意從脊樑骨下方沿著背脊一路向上竄,我會恐懼到發抖,我甚至會嚇到流淚,我會因為太過畏懼而無法再思考下去。

這種對於死亡的恐懼,並沒有因為年齡的增長而消失,它一直深藏在我心裡,時不時就偷偷跑出來,再嚇我一嚇,直到如今。

但長大之後,我除了還很很怕死之外,對於死亡這件事,我更有著強烈的不甘心。雖然,我在臉書上看到笑話:「怕什麼?我們生下來之後,本來就沒打算活著回去!」雖然,我從書上看到名句:「從長遠來說,人都會死!」但我就是不甘心。

如果,人一出生,就是按下了倒數計時的碼錶,你每過的一分一秒,都是你生命的流逝,想到你根本無法暫停生命的碼錶,你的每一次發呆、每一次的無所事事,都是對生命的褻瀆,這樣的人生不是太恐怖了?

但有時,我又會想,如果每個人都不能免於死亡,那麼,人生在世,所為何來?你哭、你笑、你功成名就、你窮苦潦倒、你孜孜不倦、你因循苟且,那又如何?生命的終點都是死亡,在人生旅途中所汲取到的任何一切,最後都會成為過往雲煙,那麼,人生在世,為什麼還要辛苦掙扎?為什麼還要為難自己?為什麼不盡情享樂?畢竟,人生苦短。就算再長,還是短暫。

雖然很怕死,但還是一路顛顛簸簸的活到了現在。我活著,但身旁的人卻一個一個陸陸續續的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們像是跟我搭著同一輛公車的乘客,到站了,就下車了。看到他們的離開,有時,我更迷惑了。我很想問他們,死後的世界,是不是真的是一片虛無?是不是真的就是個黑洞(現在我已經懂得這個名詞了)?我想問,但沒人能回答。

就像吳曉樂在《那些少女沒有抵達》這本書中所塑造的主角吳依光老師一樣,她在17歲那年,曾經有強烈的念頭想要尋死,但陰錯陽差,她沒有死成,活了下來。等到她活到第二個17年時,一個17歲的高中女生蘇明絢卻跳樓自殺了。要說,蘇明絢替吳依光完成了她當年所沒完成的事嗎?吳依光當年想自殺,有她的想法和理由,但蘇明絢呢?吳依光在差點結束自己生命前,因為梅姨的來訪,而讓她打消了行動,但她之後繼續成長的17年,真的值嗎?蘇明絢死前,和朋友打個照面,兩人的目光錯身而過,那樣的錯身,沒有成為終止她死亡的機緣,所以,她的人生永遠停留在17歲。如果有機會讓蘇明絢重新選擇,她還是會選擇從校園的最高層往下跳嗎?

我如此畏懼死亡,害怕自我意識的消亡,所以無法想像自殺是怎麼一回事。但我身邊不乏罹患重度憂鬱症的朋友,他們告訴我,疾病發作時,就像是陷溺在水下般的痛苦,對他們而言,死亡,就是水線。能浮到水線,都比陷在水下好。

「死亡,就是結束痛苦。」朋友說。

這一句話,在《那些少女沒有抵達》裡,我也同樣看見。我瞪著這一句,良久,腦中一直浮現朋友說話時的神情。

但陰與陽,就是兩個世界。活著的人,不斷去思考,為什麼有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生命中遇到了哪些過不去的關卡?我們可能會很努力的去尋找任何蛛絲馬跡,想要找出答案,但能證實答案正不正確的那個人,卻再也不可能回應我們。我們尋找的答案,最後變成只是拿來安慰自己,「不是我!不是我害的…」,我們其實只想靠著這樣的答案來饒恕自己。

我也常想著「生無可戀」這句成語。

為什麼會有人覺得人生乏味?再無值得留戀之處?我很怕死,所以我很想要努力的活著,我太留戀這個花花綠綠的世界了。但我看到書中那句「世界太美了,可惜不值得」,我卻受到強烈的衝擊。那是要處在什麼樣的失望與失落,才會產生這種全然的放棄?

那不是一種窒息,而是了無生趣。

我原本以為吳依光在17歲那年應該是要窒息而死的。

因為她媽媽太強大的控制慾、太干預她的人生,她應該要有陷入重重牢籠無法脫身的窒息感。但相反的,這些控制卻讓她失去了對人生、對世界的感受,覺得再怎麼努力都還是達不到母親的標準,所以寧願選擇放棄。這樣的心態轉變其實更可怕。因為,溺水的人還會掙扎求生,窒息時還會想要努力呼吸,會選擇放棄時是完全的放下,再不抵抗,只會沉入深淵。

要怎麼去救回她?

回想起自己。我的人生,當然不是一路順暢,其間,也曾經歷過非常嚴重的打擊與挫折。在我心情陷落到最低谷的時候,一位朋友安慰我:「時間會幫助你的!」靠著這句話,我重新站起來。日後,每逢我遇到差點過不去的困境時,我就會拿這句話來鼓勵自己。

真的是如此。當一路走來之後,如果回頭望望,過去那段路,經歷了那麼多的苦痛,但咬牙撐過後,時間真的會帶著你往前走。傷口不一定撫得平,但時過境遷,過往那些看起來嚴重得不得了的大事,似乎也就雲淡風輕,再也沒有那麼過不去了。

所以,在蘇明絢決定要跳樓前,那位與她目光錯身而過的朋友如果一把抱住她,她的人生是不是就有可能完全不同?當她也活到吳依光這般年紀時,再回頭看看自己的17歲,會不會覺得只是一段像輕煙般的往事?

蘇明絢沒有遇到她的梅姨,沒有改變她的命運。這是幸?還是不幸?

但活到35歲的吳依光,就一定人生精彩?

活著的人,就得承受痛苦。吳依光在17歲那年沒死成,她繼續活了下來,生命的故事寫了一頁又一頁,遇到了一個又一個的人,種種的酸甜苦辣構成了她的人生。不一定好,也不一定壞,但,這就是人生。

我還是很怕死,但也因此很熱愛生命。我總覺得,只要活著,就有盼望。不管生命中會遇到什麼樣的人、事、物,都是驚喜。在人生旅途提早下車的人,就錯過了之後的這些風景,再怎麼想,都覺得可惜。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抵達終點。

不要放棄。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9/01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吳曉樂

距離她的第一本小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本新書橫跨十年,十年的時間足夠積累或說切換看待世界的視角。不過,她依然堅持從孩子的角度發聲,只是孩子長成大人了,卻依然需要從第一次絕望反叛的17歲,足足再一次的17年時光,才能熬煮出生命的這句叩問:

「若與十七歲的自己相見,她要如何賠罪,說,抱歉,我以為我活下來了。但我並沒有。」

這本小說寫盡了一個女兒如何地想掙脫以愛為名的桎梏,或親近她所孺慕以敢於反叛為名的同學,或者有助於她成長為自由的靈魂;或找到可與她並駕齊驅的好男孩,彼此以成績搭建的鷹架,以為終可以蓋成一座抵禦母愛的堡壘;但無論哪一個,都生生地折煞在母親掌控的手裡,以極為難堪的方式讓她知道反抗無效。

她從17歲企圖自盡未果後的每一步,都是破蛹後的企圖振翅,在羽翼尚未完全舒展開來以前,已然注定成不了人間的蝴蝶,彷若又一件失敗的未完成品,在人間只是企圖活著,卻已然心死。就像小說裡的吳依光,即使擁有看來不錯的工作,伴侶,都只若魁儡般演繹母親眼中看來仍有救的人生,畢竟母親最擅長風險控管。

及至一個年輕的女孩,在毫無異兆的情況下,在學校跳樓自殺,這個事件完全撤改了她的生命軌跡,她看著自己的學生在她這個年紀完成了當年她的未竟之舉,一路的調查,她其實在反芻自己的人生。她怎麼把自己活成一個渴望愛,卻沒有人給的起她想要的愛的人生,於是,本應該活活潑潑的生命,就這樣成了線上的罐頭產品,她不必突出,她只要配合母親的包裝,陳列上架就行。

但是,她身為老師,一個名校畢業的學姊老師,是如何面對班上霸凌事件無力可施,面對學生自殺無察,她過不去的,是台下炙熱的靈魂,渴望大人給出示範的目光,那些都是年輕自己的化身,她癱軟的,竟是虛長學生那麼多歲,依然把自己活成一個最無聊的版本啊!

小說寫到最後,尤其是與她人生經歷相仿的母親的妹妹(梅姨)來找她那一段,其實我有點害怕十年後的吳曉樂會給我一個芭樂的結局,類似從梅姨口中知曉母親的用心,一個當年也如吳依光般被母親荼毒掌控的阿姨,為此遠逃至美國。梅姨企圖當說客,嘗試緩和已然緊繃到終要斷線的母女之情。好險吳曉樂沒有,我很慶幸這十年裡,她讓故事的主角擁有從貓眼看待外境,讓那個企圖繼續伸入的魔爪,停在門外。

我喜歡吳曉樂書裡的這一段,

「每一次我們互相說『我理解你的感受』,我們並非在敘述事實,而是在『許願』。生命的獨特在於,我窮盡一切,也無法理解你,只能接近。」

說的多好,任何時候都是如此,每個人的生命,遭遇的故事都不同,在我們能拍拍對方的肩膀給予安撫時,我們只能許願靠近對方一點,讓對方覺得有伴,不感覺孤身一人的絕境無依。

小說封面訴說的,是少女看著滿世界爭奇鬥艷的蝴蝶飛舞,褪下封面只留赤裸的書衣,設計是成群的蝶蛹。少女沒有抵達的,是成蝶的渴望呢?亦或是蓄積破蛹的奮力呢?封底卻道盡一切,「少女拒絕羽化為蝶,只願在蛹中寂靜長眠。」多麼慨嘆啊!
展開